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158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211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1924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31.
上海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科技资源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更要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向“创新支撑服务”升级,促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发展,服务企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为此,上海应完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建立“科技资源数据中心”,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基地,培育壮大科技公共服务产业。  相似文献   
132.
王鹏  张剑波 《城市观察》2012,(3):85-93,111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视角,分析珠三角制造业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时期其所面临的绿色挑战来探讨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最后对如何提升珠三角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出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3.
复杂成形装备作为高端制造产业的基础装备,是各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同时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与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复杂成形装备产业的制造模式、发展战略以及产品的开发方式。本文研究了面向服务的复杂成形装备产品架构设计与优化方法。采用公理化设计的域结构思想,建立需求域、功能域和架构域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了基于QFD的功能生成方法以及功能模型约简方法;利用DMM建立产品架构和服务架构之间的关联关系;利用模块化理论方法,并考虑成本因素对产品架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34.
作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供应链环境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重点考虑产品质量对供应链收益的影响,运用微分对策理论研究由单一制造商、单一部件供应商和单一零件供应商构成的三级装备制造业供应链质量管理行为的协调问题。通过对比Nash非合作博弈和Stackelberg主从博弈两种分散式决策模式及集中式决策模式下协同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得到相关结论,并利用算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①分散式决策下,制造商的质量管理行为相同,但相比于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能够改善部件供应商和零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行为,提升供应链成员的收益水平;②集中式决策下,供应链成员的质量管理行为达到最优,系统整体收益实现最大。研究结论为装备制造业供应链成员间质量管理战略联盟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5.
寿柯炎  魏江 《管理科学》2018,21(9):23-37
构建创新网络是后发企业快速进行技术追赶的重要路径。那么,针对不同的企业,构筑什么样的创新网络是有效的? 为了深化以往的创新网络研究,从知识架构的视角出发,聚焦于网络层次的合作伙伴配置,构建了以产业特征为情境条件,知识基宽度/深度为焦点企业特征,知识异质性/质量为创新网络节点组成特征,高创新追赶绩效为结果变量的逻辑模型。结论显示,有三种相应的架构类型能够获取高创新追赶绩效。此外,在不同的产业特征情境下,不同的企业分别可以采用相应的架构类型取得更好的绩效。以此,为后发企业构建有效创新网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6.
针对如何正确引导 GHG 排放的气候反馈经济损失下导向性技术创新,以实现长期的绿色增长这一问题,基于 DICE 模型,重构导向性技术创新不同的动力要素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生关系,建立了可体现绿色增长“均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非线性最优控制模型。数值仿真结果显示: 气候反馈经济损失不容小觑; 偏于生产的绿色技术创新导向下社会生产力强劲但存在气候环境恶化风险,偏于减排的绿色技术创新导向下气候反馈经济损失小但存在增长动力匮乏风险,二者虽均可实现长期的绿色增长,但中性的绿色技术创新导向会更稳妥; 偏于生产的绿色技术创新导向下人均消费变化率在短期内会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37.
职务发明专利授权意味着企事业单位或机关团体作为专利权人取得其雇员所发明技术的专利权。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可反映一个国家企事业单位或机关团体在其发明专利申请受理国运用专利制度获取技术竞争力的水平。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国际专利分类号与技术领域对照表》,对我国1986—2006年发明专利授权按技术领域进行分类统计;从静态和动态比较的角度,对我国国内和国外发明专利授权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并对上述分析结果的公共政策含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8.
科学与技术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对人、社会和自然界表现出了巨大的功能,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无数的问题。高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却又在破坏着人类居住的家园,产生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等问题。在高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它没有用来维护和促进和平事业,却反而成了推行霸权主义的手段。文章试着从政治、经济和人类的观念三个角度对导致科技异化的根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9.
社会资本在两个层面上对于技术创新起到显著作用。在组织间层面上,企业与外部实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所产生的信任,减少了知识交换和技术合作的风险和投机行为,加速了知识传递和技术创新;在组织内部,企业内部形成的关联,加速技术、信息和知识从外部向企业的转移及其在企业内部扩散,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40.
Declining inter-industry wage dispersion in the 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dustrial effects have long been significant factors in wage inequality.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wage differentials across industries were increasing through the mid 1980s. Using more recent data, however, we find that the level of inter-industry wage dispersion declined by 36% from 1986 to 2002 despite the continued trend towards increasing inequality in the labor force. This decline in inter-industry wage dispersion is evident across gender and educational groups. Using multilevel growth curve models, our multivariat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cline is only weakly related to industrial changes in education, occupation or even productivit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latter variable had been a critical factor in the prior period. Indicators of globalization and downsizing also do not appear to explain this decline. For the more recent period,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narrowing of inter-industry wage dispersion are reduced unionization rates and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casual workers. We interpret these results as suggesting that firms may now be less economically obliged to pass on a portion of their rents to broad groups of workers and may instead be engaged in more idiosyncratic processes of negotiation with individual workers based on micro-level sources of bargaining p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