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8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7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437篇
理论方法论   152篇
综合类   2273篇
社会学   84篇
统计学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通货膨胀使个人实际收入向政府转移,变相地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而实行税收指数化直接有助于减轻纳税人的税负,有助于实现税收公平与税收效率。我国当前实行个税指数化非常必要。个人所得税指数化的立法中应注意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指数化应以自动调整措施为主,并结合考量指数化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2.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3.
依据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理论,从员工个人特性、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三个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个体因素入手,以三家国有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构建我国国有企业员工离职意向的回归模型,为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提出了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4.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有着不幸的早期人生经历和比较特殊的婚恋生活,这些带给了他情感上的严重伤害。他把这些痛苦辐射到他的作品中去,反映为他笔下形形色色而触目惊心的婚姻爱情景观,表达了他对婚姻爱情失望、否定等的灰暗态度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5.
自然美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其精神意向与它所反映的审美态度的价值,它对人类是一种元价值的关系。这种元价值主要表现在为社会美或艺术美提供审美的原型、意象、归宿以及自由的精神。从逻辑上看,自然美的价值方式主要体现为一种审美态度和建构自由的调节性法则。  相似文献   
106.
网络表达自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网络表达也存在理性与非理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网络表达自由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7.
个性化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个性化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并针对我国现有教育存在的弊端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8.
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存在的较突出问题之一,而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在调节收入差距、体现税收公平原则等方面还不够规范。个人所得税改革重点应充分体现再分配原则,加快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09.
苏格拉底会爱一个人吗?问题有两重含义,一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重点在“爱”上;二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能真的爱上“一个人”,重点在爱的对象上;同时责问背后还在质疑这种爱的效果能否为其正当性辩护。值得追问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爱究竟与一个具体的人有何关系,爱的对象有哪些,进而追问哲学对个人的教育如何可能,哲人如何在个体与普遍的困境中得以自适。  相似文献   
110.
我国现行合同法坚持相对性原理,没有对第三人侵害债权进行相应规定,对债权人保护不足。侵权责任法立法中是否应当对此进行相应规定?如何进行规定?等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相关立法和实践进行考察,不难发现通过侵权责任法保护债权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民法学者应当在行为自由和权益保护之间进行衡平考量,并进行类型化研究,从而构建我国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