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6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55篇
管理学   23篇
民族学   28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715篇
理论方法论   139篇
综合类   3753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89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369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1.
教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就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教育地理学在我国也受到一些学者重视。随着《教育地理学》一书的出版,教育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确立起来,学者在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随后研究势头减弱,学科发展缓慢,存在研究对象尚不明确,学科性质争论不下,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研究团队薄弱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国外的教育地理研究已经发生了教育地理研究的“空间转向”,并获得了较丰富的理论成果,值得借鉴。我国的教育地理学研究需要在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方法论研究、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72.
    
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效率提供了制度基础.相比已有静态性的分析视角,通过《物权法》改革这条主线,在动态性视角下考察产权保护水平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物权法》实施后,随着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动显著增强,企业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均显著增加.《物权法》对企业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在低市场化进程地区、无政治关联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在"法与金融"的研究框架内,从产权保护水平的动态性视角,为企业创新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物权法的实施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市场经济的民法体系,同时,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促进了外部融资的增长,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物权法》实施的政策效果.同时,对于产权保护水平如何影响企业财务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3.
校企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具有差异性和相互依赖性,由此决定校企合作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正确认识这一关系,对于高等院校实现校企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启示——遵循交换规律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高等院校具有企业所需的资源或产品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加强校企沟通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4.
楚文化的特点是"巫"。屈原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近现代湘西文化作为巫楚文化的孑遗,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源头活水。沈从文和屈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承传了楚文化,使楚文化成为不同时代人们表达文学理想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5.
希腊词phusis与拉丁词natura都是西方的"自然"概念,是罗马人将phusis翻译作natura。通过对二者进行词源考察和词义分析可知,它们都具有本源、存在和性质等基本含义;但是二者的词根之间和词缀之间的差异使得phusis的词义比natura更具能动性,并且phusis更倾向于意指"创造"等动作的目的,而natura更倾向于意指这些动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胡赛尼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小说中不仅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还蕴含着作者对战争、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揭示小说中所描绘的战争带给自然的破坏、阿富汗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失衡现象,探讨其中的生态意蕴,探寻作者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77.
People differ in their comfort with tampering with the natural world. Although some see altering nature as a sign of human progress, others see it as dangerous or hubristic. Across four studies, we investigate discomfort with tampering with the natural world. To do so, we develop the Aversion to Tampering with Nature (ATN) Scale, a short scale that is the first to directly measure this discomfort. We identify six activities that people believe tamper with nature (geoengineer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pesticides, cloning, gene therapy, and nanoparticles) and show that ATN scores are associated with opposition to these activities. Furthermore, the ATN Scale predicts actual behavior: donations to an anti-tampering cause. We demonstrate that ATN is related to previously identified constructs including trust in technology, naturalness bias, purity values, disgust sensitivity, aversion to playing God, and environmental beliefs and values. By illuminating who is concerned about tampering with nature and what predicts these beliefs, the ATN Scal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to better understand public opposition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natural” products, and strategies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78.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act of Fair Trade certification by focusing on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patron–client relations traditionally established between management and workers in tea plantations in India. It argues that the invisibility of Fair Trade among workers, which generally reinforces existing patron–client relations through Fair Trade premiums, inversely hides the patronage of the management, and that workers are empowered when a premium is invested in a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 led by an independent third‐party organisation.  相似文献   
79.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古典美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古希腊到近代德国的美学家们都曾加以思考,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为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谢林,对艺术与自然的看法与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他反驳了两种流行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独特理念。谢林的看法,与康德和黑格尔有所不同。谢林的论述,对我们今天认识艺术与自然、人与自然之关系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0.
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日益显现及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冲击,使不少国人陷入价值错乱、虚无的状态,亟待对其加强价值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出及构建可谓正当其时。价值与核心价值的构建,必须遵循人性维度。运用理性思维去把握人性,形成科学的人性理论,并将其付之于现实生活予以检验,把握人性的真实,才能为核心价值构建奠定人性的坚实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