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8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4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95篇 |
理论方法论 | 54篇 |
综合类 | 1419篇 |
社会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132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50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54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Svitlana Krys 《Canadian Slavonic papers》2018,60(1-2):136-15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ree novels by Ukrainian realist Ivan Franko (1856–1916): Dlia domashn'oho ohnyshcha (For the Home Hearth, 1892), Osnovy suspil'nosti (Pillars of Society, 1894), and Perekhresni stezhky (Fateful Crossroads, 1900). Previous scholars saw elements of crime fiction in these works, but the ac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enres of crime fiction and realism has not been fully developed. By studying the conventions of crime fiction, along with its antecedent, the Gothic, and their influence on Franko, the author shows the make-up of the early Ukrainian crime fiction genre and points to its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Franko’s vacillation between realist and modernist tendencies. As she argues, the scales of his vacillation are tipped toward modernism in its decadent form, an existential void that characterized fin de siècle Europe. Hence, Franko’s “ideal” or programmatic realism (defined by Franko as a literary style with a didactic tendency aimed at educating society), which he introduced under the appealing cover of crime and Gothic motifs, ultimately failed him.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it is the creative modes (Gothic and crime fiction) that Franko chose for voicing his ideas about social reforms that led him, unsuspectingly, away from his programmatic goal and toward the decadent aspects of modernism. 相似文献
12.
场景作为诸叙述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衡量叙事艺术成就高低的一个标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等各类题材的小说,无论是以语言为表现重心的“文场”还是以动作为表现重心的“武场”,都构设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审羡风范的场景范型。这些典范场景不但构成了小说的核心趣味场,而且在结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言情小说中缠绵悱恻的感性故事背后浸透着理性色彩,且在内容上含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提倡个性解放,渗透反帝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Anna Katsnelson 《East European Jewish Affairs》2016,46(3):263-284
ABSTRACTThe article examines Anya Ulinich’s graphic narrative Lena Finkle’s Magic Barrel and the novel’s use of visual culture from both the author’s Russian and US American backgrounds. The article interrogates the use of history and timelines, Russian art history and Russian art education in Ulinich’s text. It also analyzes other literary constructs that influenced Ulinich’s novel: US American comics/graphic novels and their use of stereotype, and novels by Russian-speaking Jewish American writers, with their thematized Jewishness.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 90年代西部乡土小说 ,从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召唤到对城乡对立格局中的不平等关系的追问 ,从对乡土人生的皈依、亲和到对乡土文明所内含的现代普适性的注目 ,从对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引导现实超越的可能性的探求到对抵御异化的生命神性的崇仰 ,其精神向度与价值选择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向性。其对自足乡土人生的多向性探求 ,大多是以其理想主义的乡土封闭形态为基础的 ,因而在其理想主义色彩的背后 ,有着较强的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恋爱”婚姻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对才子佳人模式的戏仿。老舍的戏仿从思想上对以才子佳人婚姻模式为代表的市民婚姻文化心理进行了批判,从艺术上对这种叙述模式形成颠覆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诗言志歌抒情诗词情意浓,塑形象创意境尽从诗词出.《水浒传》、《西游记》等诗词歌赋非小说化行为非常严重,而《红楼梦》诗词歌赋创作则几乎没有这样的问题,它自然天成,而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为《红楼梦》诗意美意境、诗化小说的创设、哲理的表达、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构成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渲染环境和制造气氛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形成了《红楼梦》的经典和优秀,进而成为小说的摹本. 相似文献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个体自由问题。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由与和谐、自由与理性和自由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和谐、理性实质上都是对人的生命欲望和自由意志的控制与压制;人们一方面渴望并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承受不住自由所带来的重负,由此引发自由与苦难、少数与多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e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of New Types of Governanc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 New types of governance have emerged in modern society. They occur in several forms and are the product of the need to tackle new problems and the wish to reform... 相似文献
20.
近代“新体文言小说”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恒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4):46-51
文言小说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新体文言小说”.这些作品虽然仍用文言,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面目一新.纵观“新体文言小说”的发展,林纾的翻译小说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何诹的《碎琴楼》是今所见最早的此类作品.此后迅猛发展,苏曼殊的“衷情五记”,“鸳鸯蝴蝶派”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徐枕亚的《玉梨魂》,堪称此类作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