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8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4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95篇 |
理论方法论 | 54篇 |
综合类 | 1419篇 |
社会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132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50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54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彭昕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6):24-29
通过对美国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合当今国内景观设计发展的局面与之对比。对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讨中国景观设计在尊重自然,保护遗产,低碳环保,满足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上的发展途径,实现景观设计对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42.
喻冰清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28-31
《活着》改变了余华的文坛地位,标志着余华完成了优秀作家所必须经历的思想升华,达成了对人生善—恶—无善无恶的认识。以1984年为开端,纵观余华的写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余华先领会善,再抒写恶,在充分了解恶的基础下温暖地描写人类的善意,这就是所谓见山终是山、见水终是水、山水都别有风景的意境。 相似文献
43.
顺应·冲突·分野——论新女性小说的背景与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又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以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等为代表的新女性小说是 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文学 -文化景观 ,它标志着批判男权文化中心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写作从无意识场景走向历史场景。本文从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和中国当代女性写作与主流文学的顺应、冲突、分野等方面 ,论述了新女性小说发生的背景与传统 ,初步探讨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 ,及从边缘楔入中心的过程 相似文献
44.
孙晓东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1):84-86
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八十年代中期的前先锋派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自我寻找意识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们关注人性的独特视角和表现方法,受其影响,我国的这两个文学流派也不例外.本文从这两个文学流派的产生入手,从他们共同关注的人性问题着眼,探讨他们在表现自我寻找意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5.
张木荣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本文简析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指出这种影响不只是为现代派文学提供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现代派文学独特的表现技巧和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46.
赵慧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所论的长篇小说《残月楼》是90年代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李斯嘉的代表作品,在当今西方文坛上颇有影响。文中认为该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百余年的华人移民史和四代移民妇女的命运,同时论及华人社区的发展,并分析了作品中的几位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47.
程鹏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7-8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及小说的诗化手法与绘画手法的成功运用,从而揭示使得这部小说在意识流小说衰落以后,仍然能在文坛上绽放光芒的原因. 相似文献
48.
胡以存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考察《三国演义》小字注的来源及其功能,认定小字注虽非一人一时所加,但小字注极有可能在罗贯中原本中便已存在。通过一条带有时代标记的小字注,初步分析《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49.
党永芬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152-155
萧红以杰出的讽刺批判艺术,深刻展示了病态、落后与原始的乡土民俗文化,从而使人们从历史、民俗、文化的角度,真正切入中国乡土社会的内部,了解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乡土社会的真相。 相似文献
50.
谷野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82-84
通过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反派的分析,阐述了阿特伍德小说对传统哥特式小说女反派塑造范式的颠覆和发展,使阿特伍德把笔下的人物从传统的柔弱变得坚强,从被恶魔化到回归到正常人。并表现出比男人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指出了小说世界里构建一种新的互补性的和建构型的男女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