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52篇 |
免费 | 151篇 |
国内免费 | 8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4篇 |
民族学 | 87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25篇 |
丛书文集 | 1220篇 |
理论方法论 | 316篇 |
综合类 | 6063篇 |
社会学 | 189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369篇 |
2013年 | 304篇 |
2012年 | 447篇 |
2011年 | 489篇 |
2010年 | 388篇 |
2009年 | 391篇 |
2008年 | 506篇 |
2007年 | 605篇 |
2006年 | 690篇 |
2005年 | 654篇 |
2004年 | 591篇 |
2003年 | 603篇 |
2002年 | 531篇 |
2001年 | 466篇 |
2000年 | 202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张小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67-70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民主建设,促进了边区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边区妇女在参政意识、家庭自主意识、受教育权利意识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强。边区妇女在党的领导下,从无我到有我,从被动走向主动,基层妇女增强了群体自主意识。但是,由于时代和自身的限制,边区妇女在自主意识的觉醒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2.
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思考,有的认为是监管制度不健全,有的认为是道德的沦丧,也有的认为是农村的破败,文章对各种观点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源。 相似文献
93.
杨晓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4):76-80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一般的界说,包括两个层次和三个方面:即在最抽象的层面提出人在千百万年中形成了全面巨大的潜能;在这种潜能的基础上,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需要占有整个对象世界;此外,人作为社会存在物需要建立丰富的交往关系,参与各个领域,成为具有丰富社会关系和观念关系的个人。而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囿于物质生活领域,缺乏参与精神文化和艺术领域交往的积极性,未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天赋”潜能,占有包括精神对象在内的整个对象世界。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4.
王平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3):44-46
从古希腊悲剧开始,不管哪个时期的悲剧文本,虽然有各自的形式,有诸多差异,但最终殊途同归,都有着相同的结局。悲剧意识几乎成为了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悲剧特色往往会与死亡意识相结合,让文学作品散发出较强的生命意识。海明威的文学小说作品凝聚了悲剧性和死亡性两大要素,让小说本身充满了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拷问。 相似文献
95.
96.
从学习、科研到休闲、娱乐,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升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诚信缺失、价值观错位等等。本文在着力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危机的主要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从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97.
论高校主流传媒德育潜功能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鄢万春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15-117
从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计算机网络等高校主流传媒显性功能和现实特点出发,通过对高校主流传媒在与德育工作相衔接中承担德育义务的可能性研究,对高校主流传媒的运作与德育工作建立互动机制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8.
99.
温泉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5-58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管窥其与京派小说中现代意识内在的多角度联系和京派小说现代意识独特的深层蕴意。他们的现代意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和运用,从审美角度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0.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采用经学训诂的形式对义理内容进行建构,在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戴震的义理旨趣、考据特征以及对《孟子》的创新阐释及其缺陷作了分析,认为其过度目的性阐释导致了《疏证》在接受方面的诸多困局。戴震义理学表面上对程朱理学持批判立场,但双方在动机、旨趣和义理内容的建构上不具同源性,戴震把程朱理学瑕疵当成程朱理学本身加以攻击,对原始儒意的理解并没有超越宋儒而进行。戴震对于《孟子》的把握仍有未达,但《疏证》所展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