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71篇 |
免费 | 134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2篇 |
民族学 | 45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70篇 |
丛书文集 | 1018篇 |
理论方法论 | 276篇 |
综合类 | 5153篇 |
社会学 | 300篇 |
统计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305篇 |
2013年 | 343篇 |
2012年 | 372篇 |
2011年 | 402篇 |
2010年 | 318篇 |
2009年 | 346篇 |
2008年 | 435篇 |
2007年 | 525篇 |
2006年 | 570篇 |
2005年 | 502篇 |
2004年 | 514篇 |
2003年 | 529篇 |
2002年 | 442篇 |
2001年 | 392篇 |
2000年 | 182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道德是对人现存性的内在超越。具有现实性的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的统一体。人性于道德有本源意义。人的三重属性是进行低、中、高三层次道德建设的客观根据。根据人性明确道德建设的层次、内容和理由等是道德建设的第一层面。道德建设是在与人性的幽暗面作斗争。因此,仅仅靠认清人性,用以颁布道德律令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既基于理性又超越理性的信仰。信仰为解决应然与实然这一道德的根本矛盾给予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担保,具有本体的价值。将信仰重构作为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是道德建设的第二层面。凡是道德的必是信仰的,但是并非任何信仰都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依助的对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融为一体的哲学信仰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是道德建设的第三层面。 相似文献
53.
黄春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教师的素质不仅表现为其知识学历水平 ,更体现为其影响他人的能力。当前教师道德的影响力 ,是一个急需引起重视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4.
我们所理解的"美学"从属于苏格拉底开创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而这一传统的形成又与苏格拉底的死亡事件存在着内在密切关联:正是这一"事件"使得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思想通过"教化"超越了个体生存的价值维度成为"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美学也应运而生。但是,苏格拉底悲剧般的"事件"昭示出走出形而上学迷局的道路:回归肉身。这条道路影响了尼采及以后的非理性主义美学家们和后现代美学家,使得"肉身"成为当代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5.
谈娅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142-145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遵循道德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必须坚持道德接受的"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有机统一.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坚定信念、磨炼意志、注重养成等环节入手,使大学生真正实现明荣知耻、好荣恶耻、趋荣避耻、扬荣抑耻、践荣弃耻的统一. 相似文献
56.
海南省少数民族青少年田径和三大球类优秀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田径和三大球类优秀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分析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7.
余伟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12(1):8-12
本文基于“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是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是大学创新文化实践的载体和舞台”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之间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深入开展理论层面研究成果指导应用层面创新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运用大思政创新课程应用层面创新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原则”等相关思考和构想。 相似文献
58.
刘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3):359-363
诗之恩的悖论性往往损害或过滤掉诗的那些特有价值;对艺术自律性的思考往往导致其自闭或无限度开放于生活;避免诗之思弊端的一种身体诗学策略因其面对的诸多难题所以还只是处在设想阶段. 相似文献
59.
解如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4):17-19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作为高校德育,必须在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合理元素的基础上,有机地促使德育内容由单纯地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向关注情境与情感效应转变,使德育目标由"完人教育"转向关注个性发展,变德育途径由单方说教为互动式道德对话。 相似文献
60.
论生态伦理及其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尔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15-18
有人认为生态伦理就是人际伦理的移用,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原则简单移用到环境事务中来。这样来理解生态伦理是肤浅的,忽略了其质的规定性。其实,生态伦理就是指人类在关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其内涵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首先,它表征的是一种客观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其次,它是用以调整相应的关系的积极手段,即生态道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