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2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西方文学中的精神旅行,往往起因于作家无法通过旧有的、根深蒂固的地方传统来理解现实,而在旅途中对比观照,幻想未来美好生活和正义社会本质,对自身的文化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美国文学史上,从早期民族文学身份的确立,到现当代作家价值观的成型,常以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旅行主题为载体。正是以欧洲旅行和西部旅行为参照,旅行主题在美国文学演变中逐渐形成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2.
日本的昭君母题创作历时10余世纪,较早的作品收录在汉诗总集《文华秀丽集》中,为一辑嵯峨天皇君臣的昭君主题诗会吟咏作品。通过对其作品、作者、体裁和题材的了解和初步分析,可推估九世纪昭君母题文学流播之概貌。  相似文献   
113.
D·H·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最有争议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主要关注如何建立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生命主题。本文以其中篇小说《狐》为文本, 主要分析作品的主题与象征意义, 目的在于把握劳伦斯终生追求的真实生命意义并品味其作品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114.
《俄狄浦斯王》、《儿子与情人》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三部作品是"俄狄浦斯母题"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典型范式的演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从人的成长角度对俄狄浦斯故事及其现代嬗变进行探索,思考人类的成长必须建立在对父辈和母辈的超越之中,杀父、娶母、流亡就是文学作品表现人成长所经历的三次蜕皮式质的飞跃,"俄狄浦斯母题"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促使我们思考人类的成长和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5.
幻灭是哈代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成功的小说,其主人公苔丝也是一个最能体现哈代幻灭主题的女性人物形象.哈代的幻灭主题主要体现在他对苔丝被人诱奸、遭人抛弃和最后又被人勒死等方面的详细刻画上.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毁灭既是她自己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6.
小说集<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精华,它描述了赫赫王朝灭亡后,各阶级、各行业的大陆人流落台岛20年间的生活面貌.文章从以下两方面对小说集的内涵做了初步分析:一是文化主题--乡愁,分别通过男性、女性两个群体来展现;二是哲学意蕴--生命无常、一切皆空,人生本就是宿命.  相似文献   
117.
中国家族文学母题具有丰富蕴藉的叙事功能。20世纪40—80年代,新中国曾经全力推行过土地改革及其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制度。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等作家作品,真实再现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心理过程,成为合作社———宗族关系文学母题的一种原型模式。张炜的《古船》和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等小说本着审美批判的视角,透视生产队员的日常生活方式,揭示出生产队体制与传统宗法制家族的不变关系,暗喻传承数千年的宗法文化心理对人民公社的走向所形成的阻遏和巨大影响,显示出这种叙事母题丰厚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18.
当下中国社会,网络媒介以其在意图和释义语境方面的独特性而区别于传统媒介语境,这使得生长于其中的长篇小说在叙述上呈现出有别于主流小说的一些特征,即惊奇和悬念的频繁使用,直入主题与静止性母题的稀释,线索清晰与情节的顺时序编排等。这种叙述机制是近几年网络语境变化后的产物,是网络文学程式化趋向的体现,它与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进程相适应。程式化使得网络文学迅速向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学靠拢。  相似文献   
119.
Jews were strangers when they started to live within the borders of Tsarist Russia at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they continued to be outsiders even when the inte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ssimilation process went on. The guest‐motif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home and exile dichotomy, often quoted in general terms, but rarely investigated closer in the texts. This motif may represent a special interest in Russian‐Jewish literature as one of the more emblematic topics of literature on assimilation that became a paradigm. The panoramic overview of the motif includes prose works by Iakov Rombro, Grigory Bogrov, Aleksandr Kipen, David Aizman, Andrei Sobol, Lev Lunts, Isaak Babel, Vladimir Jabotinsky and Friedrich Gorenshtein.  相似文献   
120.
《聊斋志异》于金银变化母题的新创表现在:讽刺相信梦兆者自取祸,渲染可变金银的灵物,提出长辈给小辈遗产的时机问题,以及磨难、侠义所激发的青年发奋立业问题。同前后若干同类型故事相比,蒲松龄借助佛经故事的母题河床,却赋予了众多同类作品没有、或阐发不足的可贵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