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3篇 |
免费 | 196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6篇 |
民族学 | 562篇 |
人口学 | 36篇 |
丛书文集 | 614篇 |
理论方法论 | 198篇 |
综合类 | 3598篇 |
社会学 | 202篇 |
统计学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277篇 |
2013年 | 253篇 |
2012年 | 313篇 |
2011年 | 385篇 |
2010年 | 292篇 |
2009年 | 278篇 |
2008年 | 278篇 |
2007年 | 385篇 |
2006年 | 441篇 |
2005年 | 413篇 |
2004年 | 358篇 |
2003年 | 333篇 |
2002年 | 259篇 |
2001年 | 198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从文化图腾到国家形象,中国“龙”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也在世界格局和文化体系的扭转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龙的解读纯属一个历史的误解,也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无论当时是否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互动,今天的中国龙在经历天朝帝国、殖民主义、民族独立和民族觉醒的阶段后,开始由西方的文化解读转变到让西方按照中国的文化语境去认知,这不仅是龙的文化蕴涵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改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2.
国家形象与外交具有相关性。国家形象外交的兴起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形象作用的凸显。不同的外交主体和外交对象的组合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国家形象外交形式:官方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三者发挥不同作用,共同塑造着国家的形象。文章以2000—2008年美国的形象外交为例分析了这三种外交形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3.
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建设是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首要任务, 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研究将促进国民经济动员学研究的深化。通常认为, 应该针对特定需求来评价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但是, 需求不清一直困扰着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研究。在需求不清的情况下, 从超常供给能力的角度来界定动员潜力概念、研究动员潜力生成机制, 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在平时状态下, 国民经济体系表现出常规的投入产出关系;在危机状态下, 危机所产生的压力作用于国民经济体系, 将增加特定资源的供给量, 危机状态下的资源供给量的增量, 就是我们所关注的国民经济动员潜力。 相似文献
114.
袁新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19-23,82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而西方一些国家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给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造成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危机、文化信息安全危机、文化资源安全危机、文化市场安全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取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大幅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极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15.
116.
国民性、主体性、功能性的错综与纠缠——鲁迅对东亚封建宗法伦理中皇权思想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看来,皇权思想与国民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在东亚,日本的皇权思想主要造成了主体性丧失问题,中国的皇权思想主要表现为国民性问题,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主体性问题。而这也使鲁迅从对国民性的批判转向对皇权的批判。但他的困境在于:皇权思想不但造成国民性问题,融入国民个体的灵魂,而且其所行使的功能性也融入了整个国家和现代化运动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7.
和而不同、殊途同归——沈从文与“战国派”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从参与编辑、发表文章、团体活动、文化主张等多方面看,沈从文毫无疑问是《战国策》同人和"战国派"核心成员之一。爱国情怀、忧患意识与公共意识,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战国派"诸人办刊立言的根本动因,其中沈从文对文学本身和文学运动的观念、立场的阐述和批评,及其对五四的个性思想与启蒙精神的宣扬,构成了该派之重要一极,这也表明"战国派"只是以个人立场为原则,以刊物为公共话语空间,以学院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作者群体,而并非整齐划一的团体或派别。 相似文献
118.
1920年初,在政府和新文化派精英的共同“运动”下,北京政府教育部终将国民学校“国文”改为“国语”。这标志着白话文以“国语”的合法身份进入知识生产体系,同时亦是文言教育传统的衰落和边缘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9.
孙淑芹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3,20(3):87-89
曹禺倾心于欧美现代派戏剧 ,但他的戏剧无论在人物形象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融入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结构及民族审美意识。这是对中外戏剧艺术的一种融汇 ,更是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20.
余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720-724
"复兴农村副业"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日趋衰退背景下诸多复兴农村经济方案中逐渐高涨的一种主张。持论者基于当时中国面临严重国际国内危机大环境下对农村副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复兴农村副业继而复兴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方法与途径,阐述了农村副业复兴的重要意义,反映了时人强烈的人文关怀。"复兴农村副业"的主张对解决当今"三农"问题有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