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4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82篇
民族学   26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279篇
理论方法论   81篇
综合类   1804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系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自然遗产景观保护单位。武陵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必须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依法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野生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182.
道家哲学挺立于号称"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老子》的"道",以对"天"的理性认知,率先宣告了上帝世界的倒塌。"道",作为照亮中国哲学王国的第一抹阳光,以其生成的、联系的、复杂的宇宙观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循。从"道"这一宇宙自然的总规律出发,《老子》为人类提出了"无为而为"、"知常曰明"、"知止不殆"和"知不知上"的思维和行为警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有所作为,而自然的循环性、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在复杂、联系的宇宙自然面前的无知性,则全部都是自然法则的具体展现。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法则认知和遵循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和可持续的。《老子》"无为"、"知常"、"知止"与"无知"论,作为古老的东方智慧,尤其对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以来在自然面前膨胀起了征服欲的人类而言,是一种回归理性和科学的哲学矫正。  相似文献   
183.
从空间贫困理论的视角,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贫困发生之间的关系,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运用2006-2012年新疆17个边境重点贫困县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贫困发生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地理条件对农民收入和农村贫困率有显著影响,政府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可以缓解自然地理环境对贫困效应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贫困率的减低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4.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繁发生并造成了重大危害,解决突发环境事件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哲学重新认识了人与自然的位置与价值关系,探讨人、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内在关系,对解决突发环境事件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失衡、人对自然环境道德责任的缺失以及工业发展的片面性,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是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为此,解决突发环境事件问题,我们应当树立环境生态主义的自然观,加强对自然权利的环境道德责任建设,同时注重对企业员工个人的安全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5.
庄子用合道的神技来取代技艺,即用道的自然无为来改铸技艺,无为是无为了,但也就没有人为之技艺了,此即“神技无技”。神技不具有技艺的规定性,技艺是目的性有为,神技是自然无为;技艺创造的是第二自然,神技则不害第一自然。神技也不是现实的技艺或其比拟,神技是对人为技艺加以“自然无为化”或“道德理想化”后的虚构,有其神秘性。神技的逻辑结果就是对现世技艺的取消与否定,如“无画之画”、“其钓莫钓”、“无乐之乐”等。神技经后世的理论转化后,实现了与技艺的统一,那时才显现出“无法之法”等艺术创造思想。  相似文献   
186.
从人类生态系统理论和贝特森元关联理论,可以拓展出万物关联生态体系概念以及相关的生态理论范式,并由此分析产生灾难的心智根源;灾难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的断裂,是一系列生态要素的连锁反应甚至剧变,涉及诸多因素的干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但是其深层根源却是错误的人类生态观。需要建立“以生命为本”的价值取向,建设人文生态,优化元关联的生态体系,这是避免灾难或者从灾难迅速恢复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7.
目前有关烃类流体相态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能为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但研究成果大多忽略多孔介质对流体相态的影响。为此,在充分考虑流体与多孔介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开展多孔介质内流体相态特征的研究十分必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波探测技术不受压力温度限制、不改变流体成分、检测成本低、对人体无害等优点逐渐得到重视,并在多孔介质内相态研究领域逐渐得到了应用。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简述了超声波的探测机理,重点综述了超声波探测在多孔介质内天然气水合物、凝析油气相态特征研究的应用进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8.
论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其历史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国际形势发展的复杂多变对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政治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国际政治经济及全球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现象,也由此促成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9.
心境与自然的融合——古诗中的休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生 《殷都学刊》2004,(2):91-93,105
古诗中反映休闲的诗篇主要有田园诗、山水诗以及垂钓诗等.对这些古诗中的休闲意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在休闲中所留下的篇篇佳作,均是诗人当时心境与自然融合、情感与现实撞击的真实写照.由此诗人身心得到安抚、精神得以解脱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0.
薛富兴 《社会科学》2007,(10):123-133
《月令》是了解中华民族独特生存理念、方式的经典文本。它是战国礼家精构的一份理想的国家政治大纲、个体人生规划书,是对中华农耕民族现实生活基本内容的体系化描述,有着严密的时空结构。人类一切文化行为均当严格遵循自然四时节律而行乃其核心理念。《月令》表现出的自然政治观念充分体现出中华农耕民族依天立人的人生理念和生存方式,其理想化的生态保护观念值得当代社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