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5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60篇
管理学   39篇
民族学   28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743篇
理论方法论   144篇
综合类   3931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1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412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324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01.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忘记这一点。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影响到社会和谐的诸多方面,直至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文章指出,作为依法治国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法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途径主要有:建立和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严肃执法,维护环境的公平正义,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强后盾力量。  相似文献   
902.
企业社会责任是由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企业是一个具有“生产”和“交易”特性的一系列契约网络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其一级和二级利益相关者的负责,维持契约关系网络的稳定,以保持企业的基本生存,并通过声誉投资拓展这一网络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03.
荀子把"天"界定为自然意义上的存在,这种界定除了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天人相分外,还意味着天道相分.天道相分使天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巫祝色彩和道德价值意蕴,把人从掺杂了各种人为赋给价值的天中解放出来并成为价值的主体.然而道并没有从荀子思想中消失,而是转化为礼,对人性和社会发挥着道德调节作用.荀子的这种天论思想直接决定了其思想路径,决定着其性论和礼论思想的产生,并且预设了人之于自然、人性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投射.  相似文献   
904.
“诗歌鬼才”李贺以其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孤僻个性创造了一个瑰丽、奇诞的诗歌世界,对后世诗人影响很深。后人在借鉴李贺诗风的同时,也对其悲苦生平深表同情,对其生平传说的传播与接受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和态度,其中李商隐和杜牧的不同接受缘由很有代表性。李商隐对李贺生平传说的传播和接受,表现了他对李贺的爱戴以及对他早夭的痛惜之情;而杜牧则由于对李贺缺乏心理情感的认同,因而很难理解李贺的畸形和缺陷心态,也很难将自己的生世期许寄托在幻想中。因此,从二者传播与接受的差异性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李贺对后世的影响情形,以及后世对李贺及其诗歌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905.
王夫之的人性论是其历史地位与作用的最显著体现,也是其全部伦理思想的立足点。理气合一、性气合一是其理论基点,理欲皆性是其人性论思想的核心,其理论之意义在于他第一次把人欲纳入性中,并对人欲作公欲与私欲之区分,强调人要不断取"仁义礼智之理"和"声色臭味之欲"去"合两"而为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继善成性""性日生日成"的光辉命题,具有重要的近代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906.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07.
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的建构可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作出努力:为不同的社会人群提供可供选择的多元价值目标;重构中国人的价值秩序;为当代中国人的伦理行为与法律制度提供新的人性论基础。中、西、马哲学必须突破学科分割局面,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为自己的共同思考平台,动用各自的思想资源,构建符合当代中国人需要、并能指导其实践的人生哲学和当代中国发展需要的社会哲学。  相似文献   
908.
This article is a follow-up to our article 'Revisiting social work as art' and in part a response to Karen Healy's reply [both published in IJSW 17(2)]. It is, however, also a significant extension of this material since it engages with more general concerns about the critical project that is intrinsic to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is not just about self-found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values and skills formation, but also about self-assertion. Crucially, it is through this notion of self-assertion that social work can be best understood as an agent of change. This transformative aspect of social work is our central focus. We are not concerned with structural conditions of power and domination but with theorising what a transformative politics would look like for social work using the lens of the French political philosopher Alain Badiou as a conceptual medium for permitting 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 for social work.  相似文献   
909.
人性标准是马、恩文学批评的根本标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其文艺理论中,人性关怀是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人性体验是艺术思维的主要动力,人类天性是文学批评的重心。  相似文献   
910.
"文如其人"观念在中国文艺理论的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印迹。关于"文如其人",大体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强调作品思想内容与作者道德人格的一致,一是强调作品风格与作者气质性情的一致。这两种观点均无法揭示作品和创作的真正本质,均不能带来对作品和创作的更深入地理解。以道德人格或气质个性统一"文"和"人",既是束缚了"文"和"人",又是曲解了"文"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