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64篇
管理学   39篇
民族学   28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743篇
理论方法论   144篇
综合类   3941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14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412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324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61.
本文从孟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性善论"入手,从审美观、人格美的塑造、美感的普遍性规律及艺术美特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孟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62.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用片面的、既定的、抽象的思维方式看待人。其各种人性假设从不同的角度抽象出人性的各种形态,阐述人的各种基本特性。由此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管理理论,最终使得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及其理论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963.
魏晋之后,士文人的生存形态明显不同于此前的士人,由儒家的价值生存形态转向了自然生存形态.源于老庄的自然生存,被转化为现实中可行可见的自在和逍遥,自然生存成为士文人日常生存中明确的美学目标.从阮籍和嵇康等追求返回生命本然状态的自在和逍遥,到"外在自然"走入两晋士文人的生存视野,再到陶渊明返回南山实现"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合一的诗意栖居,魏晋的士文人构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儒家伦理生存的自然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964.
传统宪法学主流观点认为,宪法所保障的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属于政治权利,其本质上具有政治权利的属性。但近年来,有些学者对之进行了反思,认为集会、游行、示威自由不仅具有政治权利属性,还具有其他权利属性,如经济、文化属性。传统主流观点由于受到诸种原因的影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宪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应尽快摆脱"泛政治化"的思维窠臼,把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归入到表现自由中去,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965.
"战争启蒙"和"人性自觉"作为20世纪4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戏剧的两大重要主题,具体体现为四个主要方面:民族偏见服从于抗战大局、"世仇(私仇)"服从于"国仇"、个人情感服从于民族大义、人性探寻与自由求索。而在具体的剧作中,这四个方面往往又是交叉呈现的。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40年代战争与政治的境遇中,剧作家不但具有中国现代知识者独特的感时忧国情怀,而且坚持着对话剧人学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966.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各领域新问题的出现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系统中挖掘思想精华。在解决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之首的问题上,将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具体性的环境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生态哲学思想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哲学意蕴下的本体论、价值论、历史观下的认识论三个维度探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挖掘新的理论层面的路径。  相似文献   
967.
俄(苏)和中国的科学哲学同属马克思主义传统,但各有特点.俄(苏)科学哲学的基础是苏联时期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认识论转向"促成了俄(苏)科学哲学的兴起.中国科学哲学的产生根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范式的转换.中俄科学哲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揭示哲学的民族性,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各自民族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968.
吴宓、缪凤林是"学衡派"中谈论人性较多的学者.他们主张人性二元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可善可恶.他们的人性论有重要的西学背景,但主要是对中国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的复归,表现出"学衡派"作为文化民族主义派别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69.
以“生死一体”与“安之若命”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为出发点,探索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庄子在“无为而为”的自觉意识中将生命历程的个体体验塑造成一个中心圆的世界,生和死是起点和终点的重合,死生成为一体。安之若命是生命得以延续、实现生命之自然价值的无可奈何之举,其最终目的是突破生死而得“道”,超越自我达到无待,实现逍遥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70.
慧能通过对此岸与彼岸距离的厘定,对依报关系与自心体、用不二的发挥,对学、修一体化的新解,对顿、渐成佛的演绎等问题,围绕往生净土的主体论、境界论、修行论、时间论等四个方面进行阐发。以佛性论为根基,从“自性清净心”下手,在禅宗“明心见性”根本前提下,汇通了此岸与彼岸、生死与涅槃的关系,将自身的解脱实践论融入其中,令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合一。慧能的“往生净土”说不仅是对道生以来的“佛性论”和“顿悟成佛”说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历史以来禅法中关于念佛观、往生观的总结与创新,这种将思辨高深的理论与务实践行的修法统一起来的致思模式,开创出修佛法而不坏世法的新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佛性”“往生”观念的内涵与外延,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