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12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385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我国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2.
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激发了云南曼听村与贵州西江村的农民投资热情。农民投资主要涉及农家乐、经济作物或副业以及餐具消毒加工等。实质上,农民的这些非农投资最根本动因在于生存压力,这是一种生存理性选择。其后,农民投资的追加,则是市场化下农民的经济理性选择。在这一进程中,农民的行动也表现出一种社会理性选择,即农民的"满意原则"。总的说来,以寻求生存为初始点,农民一旦超越生存理性选择后,取向就转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最优原则,进而呈现出"满意原则",这是是农民从生存理性选择,通过经济理性选择,向社会理性选择的跃迁过程,是农民真实地展现其生存智慧的过程。  相似文献   
63.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主要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此,必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多层次产业大融合,让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红利;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着力改善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培育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腾出宝贵的空间;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  相似文献   
64.
在“三农”问题研究中,如何提高农民增收问题,始终为人所瞩目。这不仅因为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需求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发展,而且对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保和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实现,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探讨农民增收机制的构建和制定相应的对策,不仅必要而且必须,这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不可忽略和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5.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其中包括参政权、自治权、土地财产权、劳动权、参与文化活动权等权益。而农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助于农民各项权益的实现。这主要表现为,农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政治地位和使农民政治社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促使农民广泛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66.
城乡二元分割,主要是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权利悬殊.农民集约使用土地的主体权利贫困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最直观的是社会权贫困,最核心的是土地财产权贫困,最重要的是公共产品分享权贫困.促进农村土地集约使用,必须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规定,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完善农民的主体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67.
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农民是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不可或缺的主体,农民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新时期农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参政意识差异大、制度化参与不均衡、参政动机多元化等特点。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效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从村民自治实践来看,增强物质基础、拓展制度供给、创新政治文化、构建社会组织是保障农民政治参与有效实现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68.
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69.
近几年来,浙江城郊农村撤村建居过程中招赘婚姻比例上升。本文阐释这类现象背后的行动逻辑,即招赘婚姻的正功能,以及可能给农民市民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由此呈现农民市民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0.
郭华 《齐鲁学刊》2008,1(3):37-4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中世纪晚期农民的饮食结构变化日趋显著。食物种类不断丰富,膳食搭配日渐合理,人们的营养状况逐渐改善。对此进行考察分析,有助于从微观上认识英国乡村社会的变化,从宏观上理解由中世纪到近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