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197篇
理论方法论   54篇
综合类   847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41.
分析了苏轼"情词"产生的背景和历程,以及词在苏轼这里才发展成熟为"情词"的原因,指出了苏轼情词的创新方面.  相似文献   
842.
宋人哲理诗的巧妙和方法是大大有别于西方哲理诗的“中国式哲理诗”的新样式,它以“哲理之理”和“事理之理”入诗,使得诗歌突破了“以情动人”的唯一表达模式,实现了“以理服人”的含蓄化,这是宋代诗人才气的表现,也是他们在唐代诗歌艺术巅峰面前的创新。  相似文献   
843.
宋元净明道的道德主张多具有入世色彩,且曾受到过儒家学说的影响,不过,净明道的学说却与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将入世行为与宗教修炼融为一体的特征.这种圆融"出世"与"入世"的学说之思想基础,乃存在于传统的道教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844.
“道”是融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为一体的高度抽象化的形而上概念。道家以“值”为本,把审美落实在自然之道上;从自然无为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理解美的内涵;从主体的精神自由来理解审美的价值、功能;以回归自然为人生追求;以精神自由为人格美理想;以逆境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845.
本文论述了维特根斯坦对苏格拉底的普遍者思想和比较法的批判,阐明了维持根斯坦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分类学的一般特点,消除了人们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传统哲学关系上的某些误解。  相似文献   
846.
本文对赵俪生先生哲学方法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赵先生主张,哲学思想的研究必须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加以综合考察和准确定位。他从文化入手,在先秦诸子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独到的见解。赵先生是最早摒弃日丹诺夫的教条主义,而主张对哲学家的阵营归属和思想观点进行辨证认识的学者之一。他反对简单地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家进行定性,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存在着一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居的哲学。赵先生是中国当代明确地把“内”与“外”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抽象出来并进行现代阐释的第一人,并由此出发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再评价  相似文献   
847.
首先对哲学观问题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作出界定;从哲学观视角出发,对传统教科书所代表的哲学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清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扼要地叙述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基本要点。作者认为,要发展马克思哲学,必须首先正本清源,在当前就是回到马克思所阐述的哲学观上来。  相似文献   
848.
走出生存的困境—关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人类面临生存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49.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把关于“世界何以可能”和“自由何以可能”的理性思辨,革命性地变革为关于“解放何以可能”的实践哲学,形成了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变革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跳出现行的学科分类的思考方式,才能深切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理解马克思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相似文献   
850.
哲学思想通过影响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题目的选择、创新方法的设计,以及创新成果的理论解释等渠道渗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在近代史上,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主义哲学对于技术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经世致用"、"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思想对于技术创新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