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2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后现代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影响论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影响着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观以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视域.我们认为,这种影响背后的深层原因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谋而合;与东西方政治观念碰撞所引发的理论变迁,与理论研究积极呼唤创新和批判的时代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2.
人性观的后现代转向对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源决定论、内源决定论和交互决定论是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三种主要的人性观。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进行了深刻解构和重构。人性观上的后现代转向对当前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心理成因、心理异常与治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3.
该文在讨论伊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伊格尔顿的思想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他的批评视角基本上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理论,从社会物质关系诠释文学和文化,并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阶段,受路易·阿尔图塞反人文主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影响,试图建立一门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文本科学”;第三阶段,仿佛回到“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但是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基本形成了他自己的“文化政治批判”理论,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4.
人们对知识的看法会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心理学的认识论基础是科学主义知识观,其研究取向的特征主要有:主客二分的思维特征;本质主义;科学主义;个体主义。后现代知识观为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转变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当前,心理学研究转向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的社会建构论取向;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转向;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转向。  相似文献   
125.
《白雪公主》中的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小说在颠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 ,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颠覆和解构的同时 ,也形成了自己的“重构”趋势。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 ,以其非线性的叙述、嬉戏的形式、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生活的细节相结合 ,鲜明地表现了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等后现代主义重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6.
文明的理论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历史上,文明研究的高潮都出现在社会重大转型时期,以启蒙运动和20世纪前半期的新宾格勒和汤因比等为代表。文明研究的第三次高潮就是后现代主义,以法兰克福学派、罗马俱乐部、托夫勒、“后马克思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预示着新的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7.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从哲学、文艺学和社会学多重角度深入剖析世纪末文学现象,有强大的理论透视力,不乏洞见.但在某些章节却采取政治意识形态而非美学的、历史的视角,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有所误读,由此产生了理解与阐释的错位.忽略朦胧诗的现代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寻根文学的现代理性与世界胸怀、王朔小说的媚世与奴性、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气质、先锋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志趣,将它们悉数纳入颓废主义思潮范围,似有削足适履、牵强附会之嫌.  相似文献   
128.
This paper maintains that much in the contemporary postmodern and relational paradigms in psychoanalysis is a refinding of elements of clinical social work theory. To illustrate that, this paper elucidates the pivo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classical ego psychological psychoanalytic theory. I describe my own experiences in training, first as a social worker, then as an ego psychological psychotherapist, and finally as a psychoanalyst to illustrate how I began to realize the homologous nature of clinical social work and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The beginnings of social casework theory from Mary Richmond and Charlotte Towle are then described. Like Moliere's bourgeois gentleman who discovered he's been speaking prose for forty years without knowing it, perhaps social work theory has been cutting edge for eighty years without knowing it.  相似文献   
129.
After locating postmodernism in its histor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context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ostmodern position that the behavioral theories that have informed 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 over the last century are stories with texts written by authors whose place in historical time, life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proclivities shaped both the plots of the stories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were told. A review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y-stories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addressing two questions: What can postmodernism do for clinical social work? And what can clinical social work do for postmodernism?  相似文献   
130.
道德教育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伦理学必须得到宇宙论的支持,应当以价值为基础。怀特海认为,价值意指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始终是具体的、现实的,它表现出一定的层级。价值的层级性并不必然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道德价值在怀特海看来就是指与未来相关的、现实的和谐与完美。过程思想视域中的德育应当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以“美”为中心,这是一种直觉的形而上学,表现为类似于现象学还原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