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7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5篇 |
理论方法论 | 19篇 |
综合类 | 190篇 |
社会学 | 22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生态后现代主义:一种崭新的生态世界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设性的后现代的一支理论劲旅,它将现代性的思想基础即机械自然观、单一性的男性精神、经济主义意义观等视为现代性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并对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省。在深入发掘这些作为现代性的深层思想基础的各种理念、因素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它倡导有机自然观、恢复女性的文化象征,标举后现代的生态世界观,提倡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从而消除现代性的危机,重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地方的关系。其目的,是想探寻恢复生态、救赎人类的理想之路。这无疑是一种既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又有深度理论价值的探索。生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本体论和崭新的生态世界观,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是建设性的后现代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2.
赵复查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5):658-662
教师生态文化是教师教育专业存在与发展的过程文化,是教师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环境状态,它由生态因子和文化生态两大系统构成。当前,教师教育专业生存的体制文化、专业发展的创生文化、专业价值的社会文化以及专业生成的心态文化影响了教师生态文化的发展。用后现代主义和主体间性哲学反思、观照教师生态文化,具有意义建构的文化内涵。教师生态文化要体现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与价值关怀,要凸显体制文化的边缘效应与去中心化,要形成交往创生与主体间性的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3.
厉梅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19-122
以隐喻为现代主义的表征而以转喻为后现代主义的表征已经成为共识,却又语焉不详。解析转喻这一表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学现象。转喻是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两个特征——解构和泛文本化的关键。转喻的基础性作用连同对隐喻优越性的怀疑一起被提出,这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在创作中从隐喻后退,在解读中以转喻去解构。 相似文献
144.
施义慧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37-39
本文通过分析福柯对理性的反叛、对传统历史叙述方法的改变以及对传统历史观中历史连续性问题的否定 ,阐述了站在历史边缘的福柯 ,如何用他的后现代史观对传统史学进行强烈冲击 ,并对现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5.
张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3):75-77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是美国新经济政策之后的重要时期。它是一个多元化、新保守主义时期。七十年代的美国为少数民族作家提供了写他们本民族文化的机会。同时,少数民族作家也表达了他们所受到的种族歧视的亲身经历。M·H·金斯顿在她的小说《女斗士》中表达了她的中国文化背景及美国的生活经历。由此而渴望寻找到适合并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6.
徐颖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7-92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晦涩、难懂为显著特点, 原因在于后现代文学为了表明其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态度,作品在主题、语言和叙事方法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文学,甚至不同于现代主义文学.本文就后现代美国文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以期有助于对后现代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7.
二十世纪是西方文学史研究方法空前活跃的时代。面的拓展与点的掘进同时并举,使得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史研究方法呈现为一种立体的架构,且大致可分为两大思潮:一是标举“体验”性的人文主义诗学,二是注重实证的科学主义诗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史研究方法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专事否定的流浪者的思维,致力于“稗史”的创造和“碎片式”的结构,带有明显的“破坏性”、“表演性”和“随意性”,更注重对文本的阅读与接受过程及对现代主义文学史研究方法的超越。这给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研究实践带来了具体的启示,即必须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学术批判眼光,在运用诸种方法时应注意文学史对象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方法之间的互补性,并最终做到“至法无法”。 相似文献
148.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承笃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6,23(1):26-30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开发潜力,但旨在对其理论资源进行利用的同时不免会出现误读的现象。将狂欢化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就是对狂欢化理论的一种误读。应从对狂欢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入手,真正认识狂欢化理论对于大众文化发展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9.
中国古代史学文本理论具有客观主义的特质,史学文本写作实践却表现出反客观主义的文学化情形,由此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并延展到近代史学,构成考察整个中国史学脉络的一个线索。史学文本中的文学化现象表现在许多方面,具有必然性和认识论上的某些理据,时常造成历史认知的变形。反文学的史学文本思想则缺乏历史认识论的澄明,甚至成为悖论,但客观主义的史学文本书写规则并未因此而失效。将古今之文本理论与史学实践结合起来,参照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予以观照,对史学观念颇多警示与警醒作用。后现代主义逼使客观主义深刻地反躬自省,然而,无论史学文本具有多么强烈的诗性结构,“历史真实”的概念却依然可以成立,史学文本所表现出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都无从抹煞。将后现代主义中“异化的力量”“解构”掉,吸取其“合理内核”,历史学将变得更加自信。 相似文献
150.
现代主义范式强调的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理性主义、线性、静态平衡等理念和思维方式是导致传统课堂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后现代主义尽管为我们反思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视角,但其自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从学理角度分析,重构课堂教学需要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维范式,需要超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超越线性与非线性、平衡与非平衡的教学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