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2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曾耀农 《唐都学刊》2005,21(4):100-103
后现代主义影视的主体与文本中,表现出边缘化倾向,主体被消解分割呈“物化”、平面感与零散化状态,具有话语膨胀和语言游戏的特征。就中国新时期电影而言,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逐渐崛起和发展,也就是传统叙事手法的消解,追求作品的哲理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可视性。  相似文献   
242.
生存命义的现代叙事方案及后现代哲学对它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存论者立足于马克思实践人学基础之上并凭借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人学资源,对人的生存命义谋划了种种叙事方案,凸显了人的自我生成性的内在本质;而后现代主义者则立意消解关于人的生存命义的一切从根本上带有总体性倾向的终极希望和幸福承诺,并由此导致了人的身份迷失与下落不明,使人的生存命义再次陷入晦暗。  相似文献   
243.
《庄子》的后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对《庄子》的后现代阐释,可以给下列观点一个有力的佐证:虽然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但后现代精神(强烈的否定和虚无主义)却并非只限于一时一地。它是人类历史中经常出现的短暂存在,在当今时代,它必然被新理性主义所代替。  相似文献   
244.
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分析具有典范性的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力图探讨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基本特征。多尔的课程观汲取了多家思想的精华 ,并在批判传统的现代课程观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其研究为理解后现代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我国面向 2 1世纪的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245.
<测量世界>是德国青年作家克尔曼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中,克尔曼把德国启蒙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叙事的素材,构建了一个精英成长与老化的漫画世界.克尔曼通过高斯对欧几里得空间概念的怀疑,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不切实际.围绕德意志化和年华老去的主题,克尔曼继续了战后德国知识分子围绕"后现代性"问题的争论:启蒙产生了现代主义,也带来了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46.
《宠儿》开放式结尾之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后现代文学流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娴熟地运用后现代叙事技巧创造了一个个"叙述迷宫",其代表作<宠儿>更是反映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宠儿>的结尾本身对这篇小说的叙述,对小说整体阅读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47.
分析了德里罗在小说《天秤星座》中运用的时空移动,视角移动、重复、拼帖等后现代主义技巧,指出了这些技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48.
"新生代"导演张杨已融入主流电影行列。他的电影创作遵循非常宽泛的艺术理念———艺术与商业并重。分析他所拍摄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和《昨天》三部影片共同的叙事和表意旨趣: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这是小制作电影个性鲜明且颇有韵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9.
张能泉 《云梦学刊》2011,32(3):113-115
生存意识是日本文学涉及的重要主题,也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表征。《挪威的森林》以其独特的艺术世界向世人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生存状态:缺乏信仰的都市青年物质的追求与消遣却无法释怀精神的孤独与苦闷。他们在日益物化、疏离的现代社会中无所适从,为此,在世外桃源般的精神寄托处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并在其张力下表现出现代人孤独与焦虑的内心世界和浓郁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250.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一)因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扬名学术界。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体现出了某种反后现代的立场;又赞同并采用后现代观点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理论化为一种形象的、类像的、片断化的、拼凑式的、精神分裂式的文化,体现出了某种亲后现代的立场。在这种“亲”和“反”的辩证统一中,詹姆逊艰难而努力地调和着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有些后现代立场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彼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因此说詹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艰难的调和,是游弋于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一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