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2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通过多角度聚焦网络类成语,发现其较符合汉语共同语的语言学构造机理,“80后”“90后”网民主体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推动加剧了网络类成语的流行,且与社会文化有共变关系,体现出网络语言生活的“三活”状态。网络类成语一般会在语言系统规律的机制下优胜劣汰;规范的总原则是“有利于交际”,规范观的选择要有建设性:既有人文关怀,又不丧失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使命感,还要有层次性;其未来的宏观发展趋势是:趋冷、流行、复活或集聚式新造。  相似文献   
32.
略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现代心理学存在着多方面的危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其主要观点是:放弃追求普适性,承认历史性和具体性;批评惟一性,提倡多元性和差异性;坚持心理学的中间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33.
段平山 《晋阳学刊》2007,(1):113-117
“学院派”文学批评最明显的风格特征是将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统统纳入自己的表达范围内,用极具前瞻性的语言来创造一种“怀乡”的体验。尽管在“学院派”批评中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一切的理论框架,但通过对不同研究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沟通与整合,一方面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并确立其“视角”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或意识到各不相同的研究范式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它带有浓厚的后现代性色彩。虽然“学院派”文学批评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逻辑产物,但它的发生无疑得益于“文化自觉”这样一个具有后现代性的全球化“语境”以及具有后现代性思维方式的表述策略。借助于“后现代”视角,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学院派”文学批评这种“文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当代“批评文化”。  相似文献   
34.
伦理学审美化是二次大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它从审美的角度考虑、判断伦理问题。伦理学审美化的兴起与发展既与西方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有关,也与传统伦理模式的衰落有关。伦理审美倾向对西方文化、审美与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迟维维 《河北学刊》2003,23(6):141-145
所谓"第六代",是指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他们在电影艺术上大胆地进行先锋探索和试验,并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电影语言来阐释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性关怀.本文结合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的多重交织,通过对"第六代"电影个案<苏州河>(娄烨,1997年)的文本解读,进而对"第六代"电影作品从整体上进行后现代性分析,以进一步阐释中国90年代的社会文化结构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6.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港台电视广告中后现代叙事话语业已形成。它在叙事模式上呈现出反讽与戏仿的特征,在叙事结构上出现了零散化与拼贴化的倾向,而话语的深层意义被削平,宏大意义被消解。  相似文献   
37.
李艾红 《唐都学刊》2007,23(5):103-105
威廉.福克纳采用后现代主义手法解构了南方贵族主流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塑造了有着浓厚地方性与历史性特征的南方女性形象,深刻揭露了南方的奴隶制和种族主义,强烈谴责了南方清教思想对妇女的摧残。他不但是一位痛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同情黑人命运的反种族主义作家,而且是一位同情妇女,尊重妇女,关心妇女问题的人道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38.
卡斯特的空间理论包括早期的城市空间理论和后期的流动空间理论.在城市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社会的物质性表达,城市作为一个空间片断,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它由劳动力再生产的集体消费过程所建构.在流动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是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支撑,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之时,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支配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导性空间逻辑.从城市空间向流动空间转换意味着:分析视野从一元城市转向多元城市,研究方法从结构主义转向结构化,叙述逻辑从资本转向权力,理论立场则由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左派转向后现代主义的保守右派.  相似文献   
39.
通过研读<五号屠场>,从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角度出发,对这部作品中的戏仿技巧进行分析,指出冯内古特打破了传统的小说写作模式,为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0.
运用现代性结构分析方法,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源流关系,以及它前后一贯的思维方式、表达技术和结构形式。指出,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性的内在产物,不是其真正的对立面,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有自己的重要价值和独特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