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09篇
社会学   25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study examined pluralistic ignorance in the context of conflicts between Hong Kongers and mainland Chinese in Hong Kong. This focus differs from past studies, which have mainly explored in-group pluralistic ignorance regarding whether people could correctly perceive the opinions of others who belonged to the same social group as they did.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people could correctly perceive the public opinion of a collective to which they did not belong. Using two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and local students from three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this study found that mainland students overestimated the local public’s unfavorability regarding Chinese mainlander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is overestimation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attention to media content about the Sino–Hong Kong relationship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perceived the pertinent media content to be biased toward Hong Kong but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with Hong Kongers about issues regarding the Sino–Hong Kong relationship.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local public’s unfavorability of Chinese mainlander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duced the willingness of mainland students to stay in Hong Kong for further study, work, or domicile.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further research on pluralistic ignorance is recommend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how migrants perceive the mainstream opinion in the society to which they migrate.  相似文献   
92.
论出版职业资格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出版职业资格制度建立的时间比较晚,社会对其认知程度较低。它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发展的需要,是出版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版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对出版业的规范管理;有利于出版业的人事制度改革;有利于出版业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出版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认真研究出版职业资格制度必要性与意义,对完善与发展这项制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社会发展中各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聘请社外编辑是许多出版社解决这一问题所采用的主要手段。文章重点介绍组建社外编辑队伍的必要性、社外编辑的队伍建设、社外编辑的能力培养、社外编辑的优化管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94.
全球化与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加入 WTO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新闻出版业将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在概述全球化将对中 国新闻出版业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对中国新闻出版业面对全球化挑战存在的明显不足进行了 分析,并就中国新闻出版业如何迎接全球化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5.
本文利用有限元计算及实验手段对J23-80型压力机机身强度进行应力分析研究.实验表明,该压力机机身在圆角转变处应力较集中,在设计机身时,宜采用尽量加大过渡圆角等方法,以确保机身安全.  相似文献   
96.
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为中国近代文学提供了大众传播的崭新载体——报纸,其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有二。第一、使近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向着更为关切时事新闻的方向靠拢,引领了中国近代文学主题和内容上的变革;第二、为中国近代文学培养了大批作家群和读者群。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这一贡献,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打好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97.
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 ,对于民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伊拉克战争期间 ,一向标榜“新闻自由”及“独立、客观报道”的英美各大主流媒体却纷纷充当政府“喉舌” ,制造战争舆论。英国煤体的所作所为以及以“伊拉克情报”为导火线所爆发的英政府与BBC之间的“口水战”日益激化 ,从中也不难看出英国新闻自由是有局限性的。相比之下 ,我国的新闻自由尽管还存有缺陷 ,但其前景必将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98.
隐性采访与新闻职业道德--兼谈媒体的公信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比较,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近年成为媒体比较喜欢采用的采访手段,但不应该成为媒体哗众取宠和提高收视率的手段。隐性采访的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法律和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从隐性采访涉及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入手,探讨了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道德自律问题,并且关注隐性采访对媒体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9.
出版自由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自由,是公民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和行使的政治权利.公民在出版物中应当有真实表达的自由,应当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公民在行使出版自由权利的时候,不是绝对的、无限的,而是相对的、有限的,必须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相似文献   
100.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北平沦陷,这一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北平女界相当活跃,女性报刊纷呈于世,既有应运而生的各妇女抗日组织的会刊,也有知识女性自发创办的刊物。其数量之多,据统计是北京(平)妇女报刊有史以来最为集中的时期。救亡宣传构成这一时期女性报刊的鲜明基调;与之相应的是有关妇女解放问题,诸如对"妇女回家"论所展开的大辩论;但不可讳言,即便是创刊于救亡高潮时期的一些刊物也持有不涉时局的态度,与时代大潮脱节。在国统区北平,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妇女抗日组织的会刊和地下党员担任主编的报刊在众多的女性报刊群中起着领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