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47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444篇
社会学   123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英语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使学生想学、愿学,最终达到通过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2.
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催生了话语间相互混杂性,而广告话语的创新性正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体裁间属性资源的移植。基于体裁分析的视野,通过香港又一城购物中心之个案,收集特定时间段内该中心内的所有商场促销海报,进而解构其体裁结构、大量使用的多模态符号系统和该类语篇的体裁内嵌现象。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福建省开展五人制足球较成熟的4所高校的调查,分析五人制足球运动在福建高校开展的意义、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与设想,明确了应该在福建省各个高校内积极开展与推广五人制足球,最终推动大众足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44.
中国西部最早的高等学府——陕西大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清末报刊文献的再发掘 ,清理出从春明学舍和青门学舍→养正书院→崇化书院→游艺学塾 (格致学堂 )→陕西大学堂→西北大学的清晰脉络 ,并对陕西大学堂的源流、承袭、沿革、校舍、校政、宗旨等作了全面的历史性论证。结论认为 :陕西大学堂是中国西部创建最早的地方性、综合性的新式高等学府 ,奠定其后组成西北大学的基础 ,同时也是陕西地方教育由书院制度向学堂制度的转折 ,标志着以引入西学为标志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45.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是伴随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本,人们对健康的研究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科学的健康观就是人类与环境因素和生物遗传因素之间的和谐。建立科学的健康促进的教育体系、运行体系、干预体系是人类健康的保障。  相似文献   
46.
平行志愿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宣传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平行志愿招生办法的实施给地方高校招生及招生宣传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借鉴品牌学、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策略,对平行志愿背景下如何开展招生宣传、切实增强招生宣传效果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7.
政府投资促进机构是当前投资促进机构中最主要的组织模式之一。通过对甘肃省政府投资促进机构工作实践进行研究,了解目前甘肃省政府投资促进机构的客观现实情况,解析困扰政府投资促进机构发挥作用的问题和障碍,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投资促进体系的完善、促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创新、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48.
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不仅能促使潜在生产力的转化,更能形成人际交往圈,促进教育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本文探讨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过程中交往圈的形成及特点、运行机制、交往方式,以期探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过程中的交往与日常人际交往的区别,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9.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建设是实现我国企业突破、产业转型并实现自主与创新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的效应体系,将集聚效应分为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两类,继而总结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文章从人才流动机制、人才配置机制、人才使用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四个角度建立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提升机制。  相似文献   
50.
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开始,就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尤其是与中国现代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现代化规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建构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并使之在良性互动中和谐发展,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