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5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171篇
管理学   29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96篇
人口学   103篇
丛书文集   1357篇
理论方法论   618篇
综合类   7774篇
社会学   978篇
统计学   3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702篇
  2013年   707篇
  2012年   779篇
  2011年   933篇
  2010年   727篇
  2009年   679篇
  2008年   686篇
  2007年   891篇
  2006年   802篇
  2005年   718篇
  2004年   557篇
  2003年   518篇
  2002年   324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公共政策的经济诱因与地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职能。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任,利用公共政策促进地方发展成为我国各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经济诱因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发展工业园区等。上述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转变经济诱因方式、协调地方政府机制、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空间、重视本地开发等一系列手段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52.
Gaining legitimacy in their host country environment is a key priority f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public relations efforts since it secures their local social license to operate. By applying neo-institutional public relations to corporate diplomacy, this paper argued that institutional linkages between corpora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 could enhance the building of legitimacy. The study sought to determine whether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focusing o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In non-democratic countries, public relations tends to be perceived as less sophisticated, and legitimacy becomes even more critical for foreign corporations. Therefore, a one-factorial (corporate diplomacy with/ without governmental involvement) between-subjects experimental design study surveyi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residents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N = 199)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imply that corporate diplomacy with governmental linkages leads to a higher perception of moral, pragmatic, and regulative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partially mediated by media credibility, governmental legitimacy, and issue legitimacy.  相似文献   
853.
854.
Scientology’s public relations function is based on research and writing by L. Ron Hubbard, who studied public relations and drafted documents directing Church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Hubbard annotated the textbook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which was reprinted for Church practitioners. Textual analysis shows Hubbard wa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redefining key concepts, emphasiz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selectively adopting media relations strategi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e used the annotations to appropriate the text and position himself as a communications expert. Evidence suggests Church communication practitioners continue to follow Hubbard’s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855.
急公好义、刚柔相济、谨言慎行、外圆内方,这16个字可概括茅盾人格的主要内涵与个性特征。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五四文化精英的幸存者,虽面对自我人格时代扭曲的同样厄运,但因其内在条件与主观能动性存在差异而分化为"左"、"中"、"右"三种类型。茅盾人格从"刚柔相济"发展到"外圆内方"、"以柔'蔽'刚",并非人格自律标准的降低,而是"所处的社会状态"使然,他不得不调整策略以适应特殊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856.
中国古代公法的特征及成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月萍 《云梦学刊》2004,25(3):39-42
中国古代公法以人治精神为内核,以伦理原则为指导并显现着泛刑事化的外部特征。中国古代公法以维护皇权为宗旨。形成中国古代公法独有特征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专制集权的政治模式、以伦理精神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857.
"程序工具主义"强调程序在保障实体法实施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否定程序本身具有的独立价值和品质,这种思想在中国的产生既具有特定的政治、经济务件,又具有相应的人文基础。以这种思想指导民事诉讼程序立法,导致了现行《民诉法》在程序设置上的诸多问题,我国《民诉法》在修改完善中应当摈弃这种指导思想和立法观念。  相似文献   
858.
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上海城市节奏不但明显加快,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定空间和时间规律。正是基于这种日常活动节奏的变化,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也由传统人力交通工具逐渐向现代机动公共交通方式转变。但由于近代上海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公共交通结构的转型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59.
加强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是我国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所必然萌生的一种政治情感。我国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方面以前存在着内在的结构性缺陷,宪法修正案在私有财产的保护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又存在着值得改进之处。宪法规定公用征收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普通法律构建具体的公用征收关系预设了抽象的原理和模型,更重要的是它应当为公民直接依据宪法请求公平补偿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60.
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一切制度的移植,都必须贴上“国利民福”的标签,否则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为此,民初政治精英在移植西方政党理念的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了时代的价值取向。作为自由政府“固有灾祸”,以获取权力为首要目的的政党,变成了“国利民福”的载体,其掌握政权与否,“殊所不计”;本无优劣可言的政党制度,变成了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两大对峙”。政治精英对政党理论的错误解读,使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间产生了巨大反差,加速了政党合法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