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8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35篇
民族学   19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23篇
丛书文集   644篇
理论方法论   311篇
综合类   3171篇
社会学   393篇
统计学   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276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本文通过考察德昂族村寨民居、服饰、饮食等文化现象,来描述德昂族生活习俗的特点、习俗的变迁及所受影响因素,并对这种变迁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2.
在桂滇交界地带驮娘江流域的约 30万壮族人中 ,至今仍盛行着一种女娶男嫁、男从女居的婚姻形式 ,壮语称之为“欧贵”。在实行欧贵婚姻的社会里 ,没有婆媳、姑嫂、妯娌的关系 ,夫妻和睦 ,家庭和气 ,社会和谐。欧贵婚姻具有传宗接代、养老抚幼、调济家庭男女余缺、保障穷人婚配等功能。稻作农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是欧贵婚姻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现在 ,欧贵婚姻已同当代社会自然接轨 ,成为自主婚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3.
赫哲族伦理道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哲族的伦理道德是赫哲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在赫哲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起着直接的规范性作用。这也表明赫哲族是一个极为讲究伦理道德的民族,其伦理道德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赫哲族伦理道德在赫哲族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十分具体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赫哲族伦理道德的特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吸收和改造,使赫哲族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相统一,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相似文献   
84.
龚锐 《民族研究》2003,(2):36-43
如果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做一个总体的回顾,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正处于日益世俗化的进程中.文章以西双版纳三个傣族乡镇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并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世俗化的倾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转型时期西双版纳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5.
吐谷浑经历着游牧民族一般具有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宗法奴隶制社会 ,并在中原王朝及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向封建制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86.
空间是抽象的 ,只有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表象 ,才能将抽象还原成具体。无论在纳西族民俗中 ,还是在其他民族的民俗中 ,色彩常常成为对空间方位进行表象的具体手段之一。由色彩所表象的空间不仅决定着民俗活动的性质 ,也规范着民俗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本文从前空间、原空间等方面对纳西族民俗中空间的色彩表象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87.
匈奴社会的管理比中原地区宽松,无以为生的中原贫民、留没匈奴之中原将士的亲属以及边民、奴婢等甘愿冒极大风险逃亡出塞,为的是去谋求生存.虽有障塞哨卡甚至腰斩酷刑却仍禁而不止.至西汉末年,汉廷所设四条恰从反面证明,时从中原北入匈奴谋求生存者已形成潮流.留居匈奴地区的中原人有一部分自愿参加了匈奴军队对汉军作战,还有中原人把穿井筑城治楼藏谷技术,以及计课人众畜物的疏记方法等带到匈奴地区.张骞、苏武、李陵等留居匈奴期间都曾娶胡妇建立家庭.李广利之死与殉葬无关.匈奴地区的中原人有人身自由.  相似文献   
88.
以美国阿肯色大学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为背景,以具体文化情景下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下文化认同的两种表现:既表现为因语言相同或相近、宗教信仰相同、地域相近或相邻而产生的亲近感和归属感;也表现为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吸引或冲突。而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下要实现和谐相处,就要做到"我"与"他者"之间文化上的"欣赏"与"分享",即"文化的互为主体性",而这种和谐的实现源于人类本性的相通,即"人类心灵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89.
I. Introduction
This topic was inspired by the findings of the ethnologist Lin Yaohua who investigated the Yi in Liangshan,and discovered that what distinguished the Yi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wa...  相似文献   
90.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moral hazard principal–agent problems. The new approach avoids the stringent assump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outcomes made by the classical first‐order approach and instead only requires the agent's expected utility to be a rational function of the action. This assumption allows for a reformulation of the agent's utility maximization problem as an equivalent system of equations and inequalities. This reformulation in turn transforms the principal's utility maximization problem into a nonlinear program. Under the additional assumptions that the principal's expected utility is a polynomial and the agent's expected utility is rational in the wage, the final nonlinear program can be solved to global optimality. The paper also shows how to first approximate expected utility functions that are not rational by polynomials, so that the polynomial optimization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to compute an approximate solution to nonpolynomial problems. Finally,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polynomial optimization approach extends to principal–agent models with multidimensional action s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