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4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21.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some implications of complexity in workplace risk assessment. Workplace is examined as a complex system, and some of its attributes and aspects of its behavior are investigated. Failure probability of various workplace elements is examined as a time variable and interference phenomena of these probabilities are presented. Potential inefficiencies of common perceptions in applying 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models are also discussed. This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through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qualitative examples of workplace situations.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imul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workplace accident probability in time is developed. Its findings are then attempted to be translated in real-world terms and discussed through simple examples of workplace situation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indicates that workplace is more likely to exhibit an unpredictable behavior. Such a behavior raises issues about usual key assumptions for the workplace, such as aggregation. Chaotic phenomena (nonlinear feedback mechanisms) are also investigated for in simple workplace systems cas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1) that time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for risk assessment, since behavior patterns are complex and unpredictable in the long term and (2) that workplace risk identification should take place in a holistic view (not by work post).  相似文献   
122.
分析电厂运行中发生接地的原因和原理 ,并与可能的几种假接地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3.
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需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第一,搞清高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对症下药。要教给方法,促使他们通过阅读去获得;第二,教师要与学生发生共振。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和现状,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第三,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意志力;第四,要通过阅读教学将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与语文关系最为密切的哲学和史学领域。  相似文献   
124.
提出了任意子波长区间的轨道不平顺生成方法,讨论了相应时域样本的特性。建立了耦合系统振动方程,对比分析了大波长区间及其子区间不平顺的影响,研究了系统响应的敏感波长。结果表明:轨道不平顺样本的功率谱和解析值一致,不平顺生成方法是合理有效的;轨道不平顺对桥梁位移影响很小,桥梁加速度的敏感波长区间为1~5 m; 0.05~1 m的短波不平顺是轨道加速度的主要激励源,而对车体加速度影响很小。线路养护和维修中应加强对5 m以下波长不平顺的控制;而为提高乘车舒适性,有必要对各种波长不平顺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25.
利用度理论结合分析技巧研究了一类p-Laplace型方程共振情形下的m点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得到解存在的一个抽象结果。使用本文结果可以在一般的条件下得出共振边值问题解存在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26.
核磁共振研究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磁共振T2分布和压汞毛管压力分析数据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的孔隙结构,理论分析表明,这两组数据具有相关性。通过对大庆外围油田10块低渗透岩样核磁共振T2分布和压汞毛管压力曲线的分析研究,提出同时考虑非线性和压汞进汞饱和度不足100%进行拟合的方法,将T2分布转化为孔隙分布,并且得到转化系数的经验公式。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能明显提高毛管压力曲线的构造精度,并且经该方法转化后的岩芯中值半径和分选系数与压汞结果非常接近,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为核磁共振T2分布研究孔隙结构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27.
本文应用多尺度法具体讨论了一个二自由度非线性耦合振动系统,求出了在不同主共振和内共振情况下的频响函数。  相似文献   
128.
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SR)是一种研究磁性关联的很有效的的实验手段.通过测量样品的变温ESR谱线,分析谱线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能够获得很多关于静态和动态磁耦合的信息.本文采用光学浮区炉制备锰氧化物La2-2x Sr+2x Mn2 O7(x=0.38)单晶样品,利用电子自旋共振研究层状锰氧化物单晶的MnO2双层问(interlayer)的耦合能.谱线中出现了代表层间反铁磁关联的高场光学模和低场声学模.通过分析声学模与光学模的共振场与积分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发现这些层间的反铁磁随着温度的变化逐渐发展,这表明利用铁磁共振方法能够研究层状锰氧化物La2-2x Sr+2x Mn2 O7的层间耦合,研究结果为这个体系内磁性关联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9.
文章论述了《诗经》中划分怨刺诗一类的合理性 ,并对某些文学史本在《诗经》内容划分上的偏颇进行了批评 ;怨刺诗都是些“变风”、“变雅”的作品 ,因作者不同 ,其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怨刺诗都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精神 ,是些尽善尽美的作品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0.
从量子力学到鲍林的共振论:科学思想的传播与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量子学说的形成和传播,导致了玻尔—索末菲原子模型的形成。但新量子力学的兴起却导致了玻尔—索末菲原子模型的破产和薛定谔原子模型的形成。鲍林一开始就意识到量子力学对于化学的重要性,在海森堡、海特勒和伦敦的研究基础上,他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共振论,而且使之得到了有效的传播。通过对量子力学和共振论进行历史分析,可以发现,科学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进化,化学翻译者鲍林是量子力学通向化学的桥梁。鲍林的研究方法和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