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6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41篇
民族学   1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457篇
理论方法论   83篇
综合类   2651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代环境与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极为相似,王夫之自身又有着与屈原相似的人生境遇与人生理想,高洁的人格品质,因而其词作中表现出浓厚的屈骚情节,体现在词作主题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意象的选择和比兴手法的运用。王夫之将屈骚情节融入词作之中,使得明词境界得到拓展,也为后代词派开拓了先导之路。  相似文献   
982.
作为新边塞诗人代表之一的杨牧,其诗歌在吟诵西部独特的自然山水时,也反映了诗人"苦难与新生"的经历及对"故乡与异土"的双重羁恋,有着时空、文化心理的冲突与纠缠。  相似文献   
983.
高丽诗话是中国诗话的衍生品,不仅继承了中国诗话的诗论观点,更承传了中国诗话的批评方式。对摘句批评的承传,体现了高丽诗家的审美意识,并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84.
学界对陈师道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重新梳理与陈师道"苦吟"、"后山体"研究、《后山诗话》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其诗歌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85.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双方的使者既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友好的使者,又是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积极的传播者。两国的外交使节及文人密切接触或“以文会友”,留下了诸多唱和酬赠之作,是中韩文化交流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资料价值,而且今天读起来,对增进中国人民和朝鲜半岛人民之间的了雠和方掳斗扫.导不开裨希白旬.  相似文献   
986.
以口头诗学理论为背景,从"程式"、"主题"、"故事范型"3个层面揭示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拟话本小说所含有的口头艺术特征。分析认为,冯梦龙"三言"拟话本小说保存了口头诗学特征,丰富了口头诗学理论,并对口头诗学进行了"书面化"改造,这不仅有利于探究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艰难蜕变历程,而且也证实了口头艺术影响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的事实。  相似文献   
987.
在李贺诗歌批评和接受史上,钱锺书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一位大家。在《谈艺录》中,他以其学识的渊博和睿智,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打通“中西”,对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艺术和思想特色、风格等进行了精到而全面的评论。研究和分析钱锺书先生对李贺诗歌所作的评论以及评论时所使用的方法.这无疑对李贺诗歌以及整个唐诗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8.
律体定型是唐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沈俭期、宋之问历来被认为是律诗的最终完成者,但近年来四杰、文章四友等人在其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从对其诗作在篇制、用韵等方面的比较结果来看,杜审言、李峤完成了律诗的初步定型,而沈、宋促使律体全面成熟。  相似文献   
989.
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该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990.
由于受到乾嘉考据学风、所处学术环境的影响,加上自身兴趣爱好等原因,颇具诗歌天赋的孙星衍由诗歌创作转向考据之学。因为知识结构的影响、人生目标的转变以及考据思维的渗透,其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已见学人之诗之端倪。对此有所认识不仅有益于了解学人之诗的成因,而且有利于解读孙氏之诗,对促进常州诗派、常州学派等的研究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