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5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188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唐代司空图“韵味”说的提出,解决了诗歌的表层题材和深层意味之间的关系问题。“韵味”说把诗歌分成了韵、味和致、旨两个层次,韵味的实现要求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努力追求诗歌的“醇美”,接受者在阅读诗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地领悟和创造,韵味的实现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头民间童谣,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包头地区的方言俗语、生活民俗、事物名称等,直观具体地反映了本地区人民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极好佐证资料,在语言学、民俗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亟待抢救整理。 相似文献
93.
庆利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诗人往往通过优美的格律、音韵来传达诗歌的音乐之美;通过意象赋予诗歌以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内容的抽象性和具体性、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产生若隐若现的美感;通过独特的措辞对语言进行变异和前景化来突出诗歌的创造性和独特丰富的内涵。本文从上述三个角度分析了20世纪现代诗人Roy Campbell的诗歌《Zulu Girl》所传达的语言艺术美。 相似文献
94.
张竹梅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69-72
"真文不分"是孔广森上古韵分部的特点之一,但就其所举《诗经》韵例分析,完全属于"真文不分"的的确没有几例.孔氏之所以"真文不分",主要是为了适应其"阴阳对转"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5.
运用历史比较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太原方言阴声韵百年来的演变进行分析,通过与汉民族共同语及周边地区方言的比较,探索阴声韵演变的轨迹和特点,发现太原方言阴声韵与汉民族共同语在很多方面已趋于一致,并进一步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白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6):11-14
对于汉语上古韵部之间的音转情况,学术界提出过“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等四种类别,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古韵部类之间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以称为“旁通转”的音转现象.文章列举出古韵30部之间属于这种现象的30类音转材料,对这一音转事实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97.
略论《诗经》英译的韵脚处理——《小雅·采薇》译文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峰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2):51-56
诗歌翻译用韵与否是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 ,但对于《诗经》而言 ,行文达到同样水准的译诗中 ,韵体可为上品。这是因为《诗经》有其特殊性 :音韵合谐 ,节奏齐整 ,加之迭章手法 ,使诗歌首首有韵 ;其体裁与音乐相配 ,因而诗歌可以配乐吟唱。而且 ,其中的诗歌起初是靠口头传诵而得以流传。通过对《小雅·采薇》的 3种非韵体译文和 4种韵体译文管窥《诗经》翻译的韵脚处理得失 ,阐述了音韵美在《诗经》翻译中造就音乐美和赋予生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8.
罗积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4):34-37,62
典面是指典故的相对稳定和精练的语言表达形式。原典的各项语词和意义元素是组成各种典面的基本材料。人们根据话题选择名词性典面或谓词性典面,为适应对偶、押韵选择和创造非同寻常的典面;甚至,人们还可以在组成一个典故时用典而产生层次复杂的点面。 相似文献
99.
刘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8-72
汉赋深受经学的影响。两汉经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汉赋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武帝时期的公羊学 ,元、成时期的《诗》学 ,东汉前期的谶纬化经学和后期的古文经学 ,都影响着当时大赋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0.
傅远碧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6):112-114
手机短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科技发达的标志。它以其经济实惠、迅速快捷、隐秘快感、幽默风趣、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倍受手机一族的青睐。人们通过手机短信把美好的祝愿、生活的压力、失败的苦恼和尴尬的处境转化成幽默的“空中语言”,通过它来释放自己的情绪,放飞自己的心灵。短信语言,言简意赅,或谐音,或引喻,或幽默,或诙谐,令人忍俊不禁,为之开怀。对这种新生的语言形式进行探讨有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着重从押韵和叠音两个方面分析了手机短信语言呈现出来的音乐美,以便人们更好地运用它,使之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道桥梁,一个媒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