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00篇
  免费   436篇
  国内免费   155篇
管理学   253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3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23篇
丛书文集   1917篇
理论方法论   727篇
综合类   9888篇
社会学   842篇
统计学   40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645篇
  2013年   686篇
  2012年   690篇
  2011年   882篇
  2010年   740篇
  2009年   747篇
  2008年   804篇
  2007年   1039篇
  2006年   1193篇
  2005年   1041篇
  2004年   974篇
  2003年   846篇
  2002年   703篇
  2001年   587篇
  2000年   338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98篇
  1984年   112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76篇
  1981年   62篇
  1980年   73篇
  1979年   61篇
  1978年   57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9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哲学,他们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使弗洛伊德的思想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看,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都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无法在理论上逻辑地说明与生存意志及权力意志相反的现象,因为二者都共同缺失一个与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相对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死亡原则。  相似文献   
982.
虚拟财产作为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现有的财产权保护理论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对虚拟财产的保护出现了盲区。以法学与经济学双重视角进行分析,在现有的法学理论中提炼虚拟财产的基本属性,结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特别是其基础性理论——产权理论进行分析,在产权理论中给予虚拟财产以权利束的理论匡定,进而进行制度架构,对虚拟财产进行规范与保护。  相似文献   
983.
针对我国目前对在先使用权概念的统一、对在先使用权的保护以及提供怎样的有利环境的问题,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论证。从在先使用权的构成要件入手,通过介绍一些发达国家的立法和经验,展示发达国家对在先使用权提供的保护环境,并对我国在先使用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对立法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应将在先使用权保护的有关规定统一在知识产权立法的一章中,或是借鉴日本的做法,以单独立法的方式给予在先使用权更多的保护。该结论对我国在先使用权制度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4.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主体是国家,并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权。但因土地使用权出让主体制度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导致在各级管理部门大量寻租行为的产生。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土地使用权出让主体制度的立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5.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资源的拥有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意识开始被唤醒。通过分析知情权的宪法理论基础以及该权利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法律保障实践,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立法进程及知情权的发展现状,提出宪法应对知情权作出明确规定,建立知情权的法律体系,构建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86.
Implementation of a full Bayesian non-parametric analysis involving neutral to the right processes (apart from the special case of the Dirichlet process) has been difficult for two reasons: first, the posterior distributions are complex and therefore only Bayes estimates (posterior expectations) have previously been presented; secondly,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an interpretation for the parameters of a neutral to the right process. In this paper we extend Ferguson & Phadia (1979) by presenting a general method for specifying the prior mean and variance of a neutral to the right process, provi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rameters. Additionally, we provide the basis for a full Bayesian analysis, via simulation, from the posterior process using a hybrid of new algorithms that is applicable to a large class of neutral to the right processes (Ferguson & Phadia only provide posterior means). The ideas are exemplified through illustrative analyses.  相似文献   
987.
The present paper conceptualize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mong U.S. wives as both a determinant and consequence of household migration. A theoretical justification is provided for decomposing these relationships by occupational position of the wife. Applying log-linear models to data from the 1970 One-in-a-Thousand Public Use Sample, we corroborate previous research in that, on the average, the likelihood of interstate migration between 1965 and 1970 was greatest among families in which the wife was not employed prior to the move. However, among employed wives, those classified as professionals or managers were also found to accentuate the probability of household migration, particularly if the husband was not employed in 1965.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all types of employment by the wife need not limit family mobility a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Although migration was found to have a disrupting effect on the continuity of employment among most wives, this effect was most in evidence among wives employed in blue collar occupations. The data suggest the need for a careful reappraisal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notions of migration, particularly as they apply to married women.  相似文献   
988.
屈骚影响下的除悼骚体外的汉代骚体赋,具有很强的独创性质.在屈骚基础上,汉人拓展出多方面题材,建立起多种抒情模式,拥有各类经典,充分展示了汉人多彩多姿的人格风貌和杰出的创作才华,对后世同类文学有巨大影响.失志不遇类源于政治的不遇,寄托汉人愤世之情,揭示人生安顿策略;自广玄思类从批判社会的愤激进到"玄静"的人生至境;"宫怨"类写男女思恋,贴近人间性格;述行类拓展方域,弥补文学的北方缺憾.  相似文献   
989.
汉唐《论语》《孟子》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汉代是《论语》、《孟子》学的发轫期,有关的注解之作已经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成果颇为丰富,但《孟子》却较少研究。同时,受时代学风影响,《论语》学的发展呈现出玄化或佛化的特点。唐代《论语》学的成就并不高,但是《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却不断提高,初步出现了所谓“孟子升格运动”。汉唐时期的《论语》《孟子》学的发展为宋代《四书》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0.
教育评论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对教育文化进行鉴别、评说,产生社会舆论作用,从而使教育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自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教育评论要大力评论优良的教育文化,以向群众推荐优良教育文化为己任,但也要勇于批评不良的教育文化。依据教育规律对教育文化进行价值判断的教育评论本质,要求教育评论必须实话实说,但实话实说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要切中社会主义教育文化的脉搏,分清是非,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