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6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69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1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252篇
理论方法论   114篇
综合类   1385篇
社会学   2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论争呈现了中国知识生成的现代叙事模式.本文审视其处理空间问题的方法与困境,并从中国知识生成内在需要的角度关注空间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2.
《洛丽塔》通过其主题的多意性,主人公之间的象征式的结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与否定,自我指涉和自我相悖式的情节与结构,机智幽默而多意的语言等,体现了一种后现代文学的精神特征,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3.
以洪?的真情观为切入点,交互采用文献研究和接受美学的分析方法,对《长生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悲剧叙事形态进行了深入阐释。洪?以"至情"为标举,将不会触犯时忌的李杨情缘作为戏剧的表层叙事,而深层的情感潜流则是被强化了的历史兴亡感,从而使得时代性的秘密情感——汉族文士被压抑在心底深处的亡国之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相似文献   
144.
弗兰克·麦考特的《教书匠》是在个人叙事基础上创作的一部为教师而写的自传。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多重取位,说明这本大获成功的自传如何利用作者自己的生平叙事重构教师身份,同时分析叙事和身份之间的联系。麦考特的叙述成功建构了自己的和群体的教书匠形象——观察细致入微、对学生爱恨交加、注重创新教学;他塑造的既是普通的教师群像,又是有着独特的经历和见解的“这一个”。可以说,他对自我的更好理解是通过为教师代言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5.
李渔的《闲情偶寄》不仅是对前人戏曲理论的总结,更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戏曲认识的全新角度,即叙事学角度.对于戏曲结构的重视实际上是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文学观.李渔认为,叙事艺术的中心问题是整个故事如何围绕一个关键行动展开.李渔的观点在今天的叙事艺术研究中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特色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新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6.
老舍在旅英期间写成的域外小说《二马》,讲述了来自"文明古国"的中国人在英国的一段饶有意味的生活故事。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老舍的《二马》进行解读,认为在《二马》中,老舍对小说的语言、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新奇陌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7.
世界因“魅”而“蒙”,有“祛”才“启”。祛魅与启蒙具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祛魅是为了启蒙。祛魅会带来附魅,附魅后的世界又需要新的启蒙。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价值观的祛魅,因此其思想策略具启蒙性质。文学的祛魅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故其文学叙事也具启蒙的性质,是后现代启蒙的积极参与者和构建者。  相似文献   
148.
人是在时间中生成的,对时间的体验对应着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从现代文学中女性作家创作的小说着手,依据现代女性小说作品中显现出来的女性对时间的三种体验:循环性时间体验、绵延性时间体验、碎片式时间体验来透视女性整体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49.
王安忆《遍地枭雄》在直面现实可能性的虚构情境中建立起一个叙事意义上的"侠义"世界,但作者的叙事存在着观照生活与戏说英雄的矛盾,在一种看似充满温情与同情的叙事情境中隐藏着的是冷漠的眼神,并因此影响了文本意义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0.
"功能"与"审美":人物解读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审美性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通常粘附在一起,只不过不同的作品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将功能性人物的分析方法和审美性人物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的策略是解读叙事作品中的人物的一种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