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17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篇 |
民族学 | 22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476篇 |
理论方法论 | 82篇 |
综合类 | 2830篇 |
社会学 | 88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23篇 |
2013年 | 133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270篇 |
2010年 | 224篇 |
2009年 | 216篇 |
2008年 | 247篇 |
2007年 | 274篇 |
2006年 | 307篇 |
2005年 | 300篇 |
2004年 | 241篇 |
2003年 | 254篇 |
2002年 | 208篇 |
2001年 | 164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51.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即翻译意义,应尽可能实现原文和译文功能和意义上的最大程度的对等。文章尝试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应用于《水浒传》排泄词“屁”的翻译,对两个英译本中此类词的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2.
喻劲梅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3):69-71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要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尽量译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有助于成语的准确翻译,尤其是避免其文化内涵的流失。 相似文献
53.
语力概念与意义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龙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20-124
语力的概念可溯源至弗雷格,而对语力论的系统研究则发端于奥斯汀言语行为论的创立.语力概念的创立,填补了语言哲学中的一项空白,但围绕语力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塞尔等言语行为论的继承者并未因袭奥斯汀的观点.不过,与其把语力与意义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毋宁将语力视为交际语用意义的组成部分,并作为意义的重要维度加以研究,从而通过对其性质及构成要素等的分析探察,进一步丰富语言哲学对于意义概念的理论表征. 相似文献
54.
语用模糊的动态初探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林波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3(4):28-31
文章从动态语用角度就语用模糊在言语交际中的动态性及动态过程进行探讨和例析。意义交流应是语用模糊在交际中的最高层面;动机作为整个动态系统的出发点对语用模糊起选择作用;语境对语用模糊有制约和释义作用;语用模糊使话语含有意义潜势,使之产生特定的交际效果,而受话人的反馈使意义得以协调并推动交际过程作动态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55.
塔尔斯基真理论不仅为戴维森意义理论提供了恰当的形式表征框架和经验证据的验证形式的基础,而且为其提供了研究意义等内涵问题的外延主义道路和研究语言与实在的关系的可靠便利的形式分析手段。正是这些重要影响,使得戴维森意义理论将弗雷格等人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的构想变成了现实,在众派理论中独树一帜.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56.
姜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框架转换理论可以成功解读幽默言语理解和认知过程中的语义跃迁.使用定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英汉语幽默语料的分析,发现框架转换出现在词、句、段乃至篇章等各个层面的幽默言语中.结合乖讹论和关联理论,将幽默理解的信息加工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建立初始框架、启动框架转换和合成颠覆性新框架、最终完成释话过程的语义跃迁和幽默解读. 相似文献
57.
郭燕妮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
借鉴"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理论来分析致使义"把"字句的整个句式语义,可以发现致使义"把"字句中作为施事或当事的"把"字宾语却具备了"原型受事"的"非意志性"、"变化性"和"受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58.
张有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78-81
意义的象似表征理论动摇了索绪尔语言学中任意性的定律.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语言意义象似表征的理论基础及象似的标准,介绍了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在语言象似性研究中的地位及应用,指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从次象似符到真象似符的连续体上的某一象似符来表征的,并在语篇层面上通过内指象似(即语篇内部的象似)和外指象似(即语篇外部的象似)阐述了语言意义的表征过程;介绍了语篇间的象似性(即互文性),结合语用象似的观点,分析了意义在传递过程中的象似性. 相似文献
59.
丁雪欢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4):51-55
对沅江话中五种"持续/进行体"的表达形式进行描写和分析,发现沅江话中主要通过在动词后加助词"着/哒/起"来表示各种持续或进行的意义,缺少普通话中于动词前加副词"正在/在"表示进行的方式。这五种形式及其具体意义分别是:表示暂且/短暂持续的"V下着、V哒(O)着";表示事物存在状态或行为伴随状态的持续的"一V起、V1起(O)V2";表示动作行为或存在状态或行为伴随状态的持续的"V哒O、V1哒(O)V2";表示动态行为的持续的"V餐V餐…、V餐(O)";表示动态行为的持续与进行的"在咯里/哦里+V"。 相似文献
60.
满-通古斯诸民族与朝鲜民族民间叙事文学中神鹿的象征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远古时期起,满—通古斯诸民族先民和朝鲜民族先民就生活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到三江流域的有着广阔原始森林的严寒地带。鹿是他们主要的捕猎对象,也是他们所崇拜的图腾。原始先民观念的发展大体相继出现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从满—通古斯诸民族和朝鲜民族的民间叙事文学看,上述各观念阶段出现的神鹿分别象征着宇宙动物、人母、天地之间使者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