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7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4篇
人口学   35篇
丛书文集   788篇
理论方法论   190篇
综合类   3530篇
社会学   179篇
统计学   15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406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364篇
  2008年   361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Efforts to improve child survival in lower-income countries typically focus on fundament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resources and infrastructure provision, even though research from post-industrial countries confirms that family instability has important health consequences. We tes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union instability and children’s mortality risk in Africa,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and Asia using children’s actual experience of mortality (discrete-time probit hazard models) as well as their experience of untreated morbidity (probit regression). Children of divorced/separated mothers experience compromised survival chances, but children of mothers who have never been in a union generally do not. Among children of partnered women, those whose mothers have experienced prior union transitions have a higher mortality risk. Targeting children of mothers who have experienced union instability—regardless of current union status—may augment ongoing efforts to reduce childhood mortality, especially in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where union transitions are common.  相似文献   
102.
摘 要:应用儿童长处与困难(SDQ)问卷(父母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惠州市1528名3-6岁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惠州市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情况比较严峻,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不同地域、年龄学前儿童存在不同的情绪与行为问题,需要分类干预。其中农村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情况尤为严重,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3.
本研究以6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运用《游戏检核表》对其社会戏剧游戏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4-6岁幼儿角色扮演、口语交流、互动和同伴支持水平高,游戏时间充分;但物品假装、如何进入游戏小组、问题解决和轮流技能较低。教师应通过明确自身角色、丰富幼儿游戏材料和经验、提升幼儿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戏剧游戏发展。  相似文献   
104.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之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指导学生群文阅读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事实上要扮演多元化角色:他既是人文知识的储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既是阅读指导的开拓者,也是学生阅读的欣赏者。  相似文献   
105.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功利性为特征的,受经济目标的逐利影响,正逐渐步入生态困境。后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将出现农业生态观的原始回归,这将为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功能的发挥创造机遇。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应重视传统农业文化的诉求,挖掘本土农业文化资源,加强对外引文化的审视,提高农业自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6.
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这对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改善阅读环境、改进服务方法、提高从业者素质和技能三个方面对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7.
"大学社区参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的新型大学社会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在大学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以社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动力,旨在推进大学教学、科研与服务功能的综合发展,具有学术性、综合性、互惠性、公共性等特征。大学领导层、组织机构、教师参与、组织文化以及大学与社区的权力关系等因素共同决定着"大学社区参与"模式的运行状况。"大学社区参与"模式对我国大学社会服务的现代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8.
陈丛兰 《唐都学刊》2012,28(4):23-27
《贞观政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学政治哲学的人性理论。其官德保障机制体现在内修与外治两个方面,一则从非制度的内在层面强调官吏通过思、慎和学的途径修身养德,二则从制度的外在层面加强旨在预防、考课与奖惩官员的吏治建设。体现自律与他律、儒学政治哲学与法家政治理念的统一,完善了中国传统政治外儒内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9.
数字媒介技术的革新加剧了“图像革命”,造成了人的思考能力的滑坡.这一影响加之于儿童则更加明显。儿童作为特殊且脆弱的社会群体,极易陷入新媒介所搅动的文化漩涡中,传统阅读这一儿童基础性认知技能遭遇到严峻考验。儿童类纸质媒体应充分发挥独有优势,与儿童类数字媒体展开错位竞争。从儿童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儿童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儿童文化消费的最终实现三个层面完成自身的发展与跨越。  相似文献   
110.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and illustrate with case examples a brief intervention termed Radical Exposure Tapping (RET). RET can be integrated with family therapy to address stuck points where the therapy is hindered by a family member's affective block, an intense and unchangeable emotional reactivity to a specific trigger. RET draws from the methodology of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 and combines it with the tapping sequence of the 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 (EFT) to produce an intervention that is more flexible than EMDR, provides greater rigor than using the EFT technique alone and can be effective in a single sess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family therapy. The paper puts this work into context by first over viewing definitions of trauma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rguing that family members' emotional reactivity may be a symptom of PTSD even when they would not qualify for the diagnosis because they had not experienced a life threatening e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