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0篇 |
免费 | 85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5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8篇 |
人口学 | 68篇 |
丛书文集 | 36篇 |
理论方法论 | 28篇 |
综合类 | 627篇 |
社会学 | 63篇 |
统计学 | 2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43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1.
12.
区域低碳发展指数对于客观度量和对比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综合空间距离法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构建思路,从区域低碳经济、区域低碳能源效率、区域低碳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低碳发展指数模型,并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1年的实际数据,对各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分析和地区差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低碳发展平均水平北京最高,宁夏最低;全国低碳发展水平稳中有升,但地区间的不平衡性有加剧的趋势;排名前30%的地区低碳发展差异性在缩小,排名后30%的地区之间不平衡性则逐渐趋于稳定;东部经济区的低碳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和西部;聚类结果表明,按照低碳发展水平将各地区分为高、中、低三类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文献研究碳排放时忽略经济空间溢出效用以及对外贸易—碳排放非线性关系的缺憾,估算了2001-2011年中国29个省区碳排放量,然后构建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并结合工具变量法以解决对外贸易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研究了对外贸易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十年来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从促进逐渐开始转变为抑制。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较快,目前正处于逐渐抑制碳排放阶段;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水平较低,对外贸易的发展仍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不明确。(2)半参数面板空间滞后模型比参数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更丰富的结论,它能够有效刻画碳经济现象中空间相关性与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周晓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1-53
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从空间视角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文学,充分发掘和利用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城市文学资源。有助于建构起时空并置、更加完整和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此外,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还可以为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与意蕴深厚的历史文本。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找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促进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利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和锡尔系数方法从产业因素和空间因素两个角度对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三次产业的层面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第一因素,第三产业是第二位因素,而第一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最小,而且还在不断下降;从空间层面来看,地区间差异和辽南地区的内部差异是影响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James E. Coughl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earch》2008,25(2):161-182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ng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communities in Australia over the two past decades. The research analyses data of individuals (i) bor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r Vietnam, (ii) of Chinese or Vietnamese ancestry, and (iii) who spoke Chinese or Vietnamese languages at home. Basic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factors at the SLA level are considered to provide an initial discussion of meso-level factors which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changes in Chinese-and Vietnamese-Australian distributions and concentrations since 1986. As expected,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the data reveal a contrasting pictur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Vietnamese-Australian communities, and indicate that although a few areas of high Vietnamese spatial concentration have persisted into 2006, and a few areas of high’ Chinese spatial concentration have developed since 1986, overall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ispersion of both communities into the broader Australian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7.
长安仙幻小说作为中晚唐传奇中形式独特的一类,繁复的空间书写是其突出特征。中晚唐长安仙幻小说中建构了三种不同的空间,分别是长安城、仙幻异界及“庙堂”文化影响下所展现出来的社会空间。特殊的空间书写形式导致小说中的空间表现出三个特点,即在空间跨越上具有灵活性、在文化交流上具有包容性、在情感基调上具有悲剧性。从整体来看,中晚唐长安仙幻小说中的空间书写既是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继承,也丰富了唐传奇的题材类别,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而与其相关的适度财政支持可以兼顾公共财政资金有效利用、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结合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持对水稻总产量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持能够促进水稻总产量增长,但这种增产效应存在时滞;财政支持对水稻增产的中介效应主要通过扩大区域水稻生产规模实现;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导致水稻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趋势。鉴于水稻生产的空间异质性,从是否为粮食主产区来看,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在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增产效应在东北地区更显著。因此,需要保持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经营的规模化、效益化、可持续化的良性循环,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负向抑制作用,增量资金向包括东北地区的主产区倾斜。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流通产业链的韧性是中国实现流通产业链现代化、增强经济韧性的必然要求。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探究了流通数字化对流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流通数字化显著增强了流通产业链韧性,且主要通过提升智慧供应链发展水平和促进创新增强了流通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流通数字化对流通产业链韧性的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当流通数字化水平超过0.4330时,其对流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加0.0920个单位。进一步分析发现,流通数字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带动邻近地区流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因此,应大力推动流通数字化发展,提升智慧供应链发展水平,推进创新发展,同时进一步缩小地区差异,发挥领先地区的示范及带动作用,以提升流通产业链韧性。 相似文献
20.
村落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空间单元,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拓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民族地区出现了村落萎缩、组织体系崩溃、价值体系扭曲、内生动力与脱贫稳定性不足等问题。脱贫攻坚具有的乡村空间内涵以及与乡村空间的潜在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基于空间研究视角解构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有利于改善和提升脱贫攻坚效能。以提升内生动力为中心和多层协同自主治理是新时期脱贫攻坚与乡村空间关系优化的基本路径。乡村振兴的实现应基于乡村空间整体的综合考虑与整合推进,建立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内公共机构等参与的乡村振兴学习共同体,促进乡村空间多功能协同转型,显示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之全新的空间维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