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9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9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77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771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34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ArcGIS软件,运用空间分析法,从公平性和均衡性视角,对全国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特征展开研究,探究我国养老机构整体发展历程与演化特点,并利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各县域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萌芽期(1949—1977年)、增长期(1978—1998年)、规范期(1999—2008年)和建设期(2009—2020年)四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养老机构总体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较为分散,供给水平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值;我国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出现多个聚集核心,布局总体呈“品字形”分布,密度由聚集中心向周边地区逐渐递减;按规模划分有效服务半径评价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更为有效,我国东南部地区的可达性明显优于西北部地区,西北部多数为可达性低值区,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2.
国内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主要侧重于产权、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有关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影响多为理性判断和现象描述,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引发的城乡空间演变的解释性研究和评价性研究、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角色和作用、农民分层和社会空间重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优化等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33.
中西宇宙观的差异,蕴藏在各自的语言模式之中,使其语言各具特色。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从词语、句子及语用层面,探讨宇宙观与语言符号之间的次序象似规律,重点论述了中西宇宙观差异象似于汉语语序的时间顺序和英语语序的空间顺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语言形式不是无序的,而是由人类认知体验决定的,有着内在的规律,是思维与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中插入形容词的结构即数+形+量结构比较常见,例如,一大张纸,一大群人,一长根铁丝。陆俭明先 生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问题给大家讨论。例如,为什么数量词中间可以插入形容词,插入 形容词对整个结构有什么影响。从量词的特点和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来看,数+形+量结构中的量词具有空间性、物质性、描写 性的特点,使得形容词能够进入该结构,形容词的语义指向不同,使整个结构有不同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35.
在爱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家宅被赋予了一定的格义属性,这可以被视为19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语境中的心理现象学介入。家宅格义背后的心理图解划清了个体"生存空间"的原型与流变,洋溢着深切的心理几何假设内涵。作者借助不同人物对于家宅的写实性解读,提供了一个富有曲面内涵的边缘记忆空间,揭示了主体的物我元一思想已然深植于家宅意象当中,并以拓扑图腾的同胚形式得以彰显。家宅的心理几何图解立体地刻画了个体在生存空间日渐缩限时的困顿与挣扎,更是直指个体守护本我世界时的一种精神重估,而这正是该部文学作品所隐含的原生代性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36.
利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及莱文森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能够进一步弄清人类是如何将自身对空间方位的体验逐渐形成概念后又投射到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上,尤其是对抽象事物或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上。同其他民族一样,傣族在其认知活动中,首先通过感知觉的感知能力学会了空间定位,使用方位词,对空间概念化,随后又将大脑中业已概念化的空间方位隐喻投射到其他事物上,使它适合其他语义域。具体说来,就是将空间方位隐喻中的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中心、远近、高低等具体空间方位投射于情绪、行为、数量、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  相似文献   
37.
促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不仅要根据理论要求的逻辑完美性修改假设,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空间经济发展的现实修改模型的假设条件。由此,在研究上突破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单一生产要素流动假设的局限性,认为企业家与普通劳动者在地区间都可以流动,并且,普通劳动者在行业间也可以自由流动。与新经济地理学可解的经典模型——自由企业家模型相比,新的可解中心-外围模型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结论,发展了新的理论观点:突破点与持续点的大小比较存在三种关系。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除了棒棒均衡的结果外,不仅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为稳定均衡的情形,也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而不仅仅是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工业品支出份额的增加,工业品间替代弹性的降低,会引起产业空间的稳定结构由对称结构向非对称结构转化;一旦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黑洞条件”得到满足,则产业空间的稳定结构只能是内部非对称结构或中心-外围结构,而不仅仅是中心-外围的稳态结构。  相似文献   
38.
为了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对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的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四川省独特的自然地质环境,运用计量地理学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65—2015年期间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主要为集聚型;虽不均衡但有向平均分布发展的趋势;已演化成以环四川盆地的高密度分布多核区域和高密度分布片区带为主导、川西和川西南呈高密度片区带状分布的格局。研究还发现: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的重心迁移轨迹呈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趋势,逐渐接近四川省的几何中心。  相似文献   
39.
《八月之光》以美国南方封闭守旧的杰佛生镇为背景,作为福克纳独创“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坐标因子,该地理空间延续着内战的精神创伤,铺设了种族歧视与迫害的温床。空间批评学聚焦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文学文本空间成为内含多维指涉意义的指示系统。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从物理、心理以及社会空间3个层面展开探索,通过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视角投射出该地理空间下黑白聚居区的冲突与碰撞,个人心理空间中疑似“黑白混血儿”的主体意识的坍塌及白人主导的社会空间对“无身份”种族的围剿。  相似文献   
40.
《美丽新世界》通过空间并置策略,建构起一个先进的后工业文明社会;通过空间对峙策略,描绘了一个传统的弱小的印第安文明社会,与主体文明间形成冲突的张力;通过空间选择策略,讲诉人物因在两个不同的文明间经历空间跨界所遭受的悲剧,展现出不同文明范型之间的冲突与道路选择。整部作品以空间为主要的叙事对象,呈现了异乌托邦小说讲述的空间悲剧,揭示出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