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女性主义审美观照下的男性文学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性形象是女性文学中相对次要的人物形象,但是选取男性文学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并加以解读,会发现女作家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与男作家在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它解构和颠覆了男性形象在男性话语中的主体地位,男性形象扮演着女性反叛传统文化、消解男权意识的对立面的尴尬角色。妇女解放在女作家那里已经成为审美想象的话语形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文化全球化语境激发的民族文化身份焦虑和重塑民族辉煌的渴望,致使明清与近代历史题材小说大量涌现,有效地孕育和拓宽了当下历史叙事的思想文化内涵尤其是文化冲突的新内涵。但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在文化认同、批判、整合诸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事实表明,历史小说作家只有具备开放的文化视角和健康的民族文化心态,其明清鼎革和近代转型的历史书写才能获取富有现代性的崭新突破。  相似文献   
63.
教育有自己的目的与使命,教育正义问题是关于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教育正义虽然与社会正义密不可分,但是具有不同于社会正义的特殊性。基于社会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必然遮蔽教育正义的本质问题。只有基于教育的立场考察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才有可能揭示教育正义的本质。教育立场是指从教育的本意目的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教育观念或理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的本意目的意味着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意目的的认识与理解必须从存在本身去看它的目的。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具有生存优势的品质与能力,或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品质和能力。基于教育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就必须深入教育的场域,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考察教育的正义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教育分配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等领域考察与研究教育正义问题,由此构成了教育正义研究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64.
赵树理·张爱玲·五四文学传统·民间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云鹏 《云梦学刊》2002,23(4):54-57
在五四文学传统视野中的赵树理和张爱玲,赵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是:(一)对启蒙(救亡)立场的传承;(二)艺术形式方面的民粹立场,则绕过或远离了五四文学创作传统的主流。张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则表现为:(一)基本上排斥和放弃了五四知识分子(作家)的启蒙立场;(二)呈现出一种反“现代”的态势;(三)艺术形式上既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又广泛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等艺术手法,形成了一种新“传奇”体小说。另外在民间理论的观照下赵树理和张爱玲创作中的民间立场及其形态得到了呈现。  相似文献   
65.
钱钟书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不仅对休谟哲学的渊源、实质、特征和学术个性有深入的理解,而且把“休谟问题”引入历史学、伦理学特别是文学研究之中。更可贵的是,他将休谟的“自我”说融入自己所概括的“破我”说,揭示出“破我”在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进而为其“打通”说给出学理上的根据。因而,青年钱钟书的学术研究的哲学倾向已打上了某种休谟哲学的印记。  相似文献   
66.
以苦吟著称的中唐诗人李贺在前人咏马的基础上,集中笔墨写下了优秀组诗<马诗二十三首>,借马抒慨.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马诗>.即"囿我"的悲剧情结与"类我"的悲剧意象,<马诗>之特质--比兴手法的运用,<马诗>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7.
违法性论是刑法理论的试金石,研究违法性判断的基准问题,对于形成学派论争,全面推进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思考违法性问题的路径不同,由此导致犯罪成立范围、认定犯罪过程、犯罪和刑罚的关系、刑法和社会的关联性都不相同。(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充分考虑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规范期待,注重刑法的行为引导功能,是合理的理论。根据这种违法性论,违法性判断的核心是行为,法益侵害只是决定“行为性质”的要素;刑法不是单纯为了弥补损害,而要着眼于让国民养成规范意识,防止损害再次发生。当代中国刑法学应当以(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点来建构,以回应社会需要,促进公众的规范认同。  相似文献   
68.
张承志新世纪文学实践以北方三块大陆为依托,以底层立场和异端精神对现实和世界进行着不妥协的批判,同时不乏深刻的自我反省。他坚持人道、人心、正义的写作表现出可贵的批判型知识分子品格。  相似文献   
69.
This paper responds to Julian Go's Lecture “Thinking against Empire. Anti-colonial Thought and Social Theory.” It proceeds in two parts: I first follow Go's invitation to read and reread Mabel Dove Danquah and Frantz Fanon and explore what their work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state-forms. I then examine the terms of Go's invitation more closely. I contrast Go's juxtaposition of imperial sociology on the one hand and anti-colonial sociology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broader range of theoretical traditions and methods, which a practice-oriented sociology of sociology and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sociology would highlight. I raise the question what “standpoint” adds to the authors Go discusses and the broader range of scholars who have engaged with post-colonial contexts in their research at this point in time. Calling for consideration of the anti-colonial standpoint is a particular choice, which has a distinctive heritage in Hegelian-Marxian projections of the social whole and is in tension with either deep exploration of particular thinkers or the middle-range theorizing that Go also seems to endorse. Defined at a level of abstraction that is “above” (or underneath) actual conversations in a range of fields and subfields, it can appear as a “test” for scholars who have long engaged with post-colonial contexts, which can hav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when coupled with the institutional power and asymmetric insularity of Anglo-American academia.  相似文献   
70.
In th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 identified the linguistic tools and discourses used in the articles, blog posts, discussion forums, and tweets published in response to my article on 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that identified gendered discourses in instructional language. Beginning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author of the journal article, I examined digital media publications to understand how linguistic tools such as stance and deixis were used to convey meaning, emotion, and power and negotiated through language.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linguistic tools and trolling strategies seen throughout the corpus were used to generate support for calls to denounce the research and silence me, as the author of the journal article. 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 into how opposition to academic feminist work builds, in many cases, in reaction to the recontextualization of the research instead of responding to the research it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