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1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77篇
民族学   80篇
人口学   35篇
丛书文集   413篇
理论方法论   425篇
综合类   2560篇
社会学   295篇
统计学   1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3 毫秒
981.
萨摩亚人———“高贵的野蛮人”在殖民接管的前夜,最有影响的关于萨摩亚人的人种观念即为“高贵的野蛮人”[24](P205232)他者时,人们常常启用高贵的野蛮人这一套话,但这一比喻与其他比喻的不同尚待仔细分析。③我们都熟悉这样的说法:在19世纪社会理论的框架内,法国和苏格兰的启蒙运动把当代的非欧洲人说成是与欧洲人不同步,不是生活在一个时代。①大部分社会进化学说似乎不承认与非西方人有真正的亲族关系,它们也不认为人类的早期发展阶段有什么美德。最有影响的高贵的野蛮人的说法却恰恰相反。在这里,非西方人成了欧洲人的一个早期版本。…  相似文献   
98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理论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逐渐复兴。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施密特在其思想被掩盖了大半个世纪之后,凭借“政治即划分敌友”的著名论断又重新回到了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沿。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因而面临新的挑战。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在正确把握马克思国家理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使这一理论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8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它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的迅速增长,也对国际法上国家主权提出了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方面使国家主权的行使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又为国家主权向外延伸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没有改变国家的最后决定权,仅仅是使国家主权的行使方式发生了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分散、个体的国家主权组合和提升为统一、集体的主权的过程,是国家通过限制暂时、局部的权利,获得长远、全局利益的过程。  相似文献   
984.
柏拉图的《理想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围绕着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柏拉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社会画卷。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和和谐。为了达到社会的统一和谐,实现国家的正义,柏拉图为他所构想的“理想国”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哲学家执政,另一个是整体主义原则。这两个原则构成了柏拉图和谐社会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985.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不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挖掘、继承和发扬,它们将濒临失传,前景实为堪忧。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观察等方法,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开发和挖掘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并积极探寻贵州少数传统民族体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86.
本文依据训练学理论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根据多年的训练实践,使运动员能在赛前达到超量恢复,处于最佳的赛前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987.
中国"大一统制度"与国有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力 《河北学刊》2006,26(3):166-172
中国自秦统一以来所形成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是在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维持一个大国统一所必须的制度保障,其在经济方面的国家直接经营部分带有垄断性或高利润的工商业,具有控制国民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双重目的, 尤其是后者,更是一个多民族的、各地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条件下维持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国家面临着被列强侵略和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在转型期继续维护国家统一,就必须解决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能力和保证统一的财力。因此,我们对国营经济作用的分析,不仅要看到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如何,还要看到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外部效益,即在维护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延续至今的大国统一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88.
刘林海 《河北学刊》2006,26(3):102-103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989.
Beyond the Nation State: Social Policy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per proceeds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globalization has placed significant constraints on the autonomy of nation states in the making of social policy. It argues that the post-World War II welfare state represented a social system highly successful in combining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dynamism with equity and solidarity. This historic achievement at the nation-state level is being undermin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is both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recreate and institutionalize this mixed system globally.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social rights, which has served as the basic underpinning of the welfare state, has many weaknesses—logical as well as empirical. While the principles of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re being consolidated and extended worldwide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rights is in decay.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ase for replacing social rights by social standards as the major concept for buttressing systems of social protection. To be applicable globally a social standard must be conceptualized as a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corresponds to an appropriat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developing social standards transnationally. It reviews, briefly,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transnational social policy-making by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concludes that despite difficulties of global action advances towards global social standards remain possible.  相似文献   
990.
This article is a report on a Finnish survey on criticism of the welfare state.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1) How commonly do people see the negative sides of the welfare state? 2) What background variables correlate with critical attitudes? Data for the study were gathered in a representative Finnish mail survey (N=2, 949). The main results show that criticism against the welfare state is rather widespread in Finland. The most critical people are those who support the Rightist parties. However,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groups express diverging forms of criticism. People with a lower position in stratification hierarchies are critical of the alleged bureaucracy of the welfare state. The middle classes are more critical about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s of the welfare state. However, the widespread criticism cannot be interpreted as a sign of a legitimation crisis. People both support and criticize the welfare state at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