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45篇
丛书文集   119篇
理论方法论   168篇
综合类   632篇
社会学   273篇
统计学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31.
The article reports 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ren placed in a children's home during the first two years of the 1980s. The 26 children placed when younger than 4 years of age and staying more than 4 weeks were followed up 3 and 9 months after leaving the children's home and 5, 10, 15 and 20 years later. The children's family relations, including early attachments and later parent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perception of who is their family, have been one of the predominant themes in the recurrent studies. None of them had lived with both parents after leaving the children's home and 20 of them had been in foster care for periods or permanently. At the time of the last study the children were young adults, aged 20–25. They are categorized in three rather distinct categories, one for those with a ‘good’ and one for those with a ‘moderate’ social adjustment and well‐being and one for those with a ‘bad’ social adjustment and well‐being insofar as involvement with drugs, criminal behaviour and legal sanctions are concerned. Their contact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birth parents and foster parents and the perception of who is their family are analysed by use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相似文献   
432.
范畴与规律是人类通过对象性活动对客体所形成的认识成果 ,人类依据范畴与规律建立起来的主观辩证法 ,反映和规范着现实世界中客观辩证法的内容。范畴与规律不仅是思维对现实的反映和概括 ,更是标志人类认识过程的阶段和环节 ,是主体对现实的评价 ,是主体在作用客体过程中找到的对自身最具价值的东西。范畴与规律体现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力量 ,是主体实践由自发通向自觉的桥梁 ,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深深轨迹  相似文献   
433.
试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认识分歧的主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待《资本论》的非马克思主义态度,导致《资本论》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方法。这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分歧和争论长期无法解决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434.
轻率是英国刑法的重要概念.普通法上主观轻率通过Cunningham案得以确立,客观轻率曾经对主观轻率进行过有力冲击,但随着2003年Gemmell & Richards案,主观轻率取得了绝对支配地位.主观轻率的构造,它与我国关于"间接故意"在本质上具有共通之处.英国刑法中的主观轻率理论对于我国刑法间接故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35.
社会转型时期更应关注和认识社会正义问题,确立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的正义理念,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正义理念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的演变,提出"全面小康"就是当代中国的正义理念,实现全面小康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社会正义追求。  相似文献   
436.
七月派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实践,他们坚持"思想力和艺术力的统一",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力量来自于作家"突入"生活的程度和"搏击"生活的力度.七月派作家坚守和实践的是胡风的主体性现实主义文学观,他们的艺术思维轴心在于作家主观一方,这种客观与主观、思想与艺术的新型协调关系,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审美方式,铸就了独特和卓越的流派风格,也决定了七月派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37.
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客体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属性范畴。单纯主体价值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认为价值源于主体 ,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 ,没有人 ,物自身则毫无价值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功能范畴。实践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实践 ,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物、人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特别是由这种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效益所具有的意义等 ,因此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标志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效应、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标准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大小或程度。价值实现的场所、过程 ,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  相似文献   
438.
廖武林 《云梦学刊》2006,27(4):112-113
当代肖像呈现多元化趋势,它不仅包括现代肖像的形式,也有古典的造型,但它日渐成为艺术家主观表现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载体,是主体对客体的个人体验,同时也是客体被关怀和被体会的需要。真正的艺术是存在本体的反映,这种反映的物化形态能够在感觉上造成我们与本体的同一。  相似文献   
439.
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主体性教育是在对传统的工具性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本文借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 ,根据高等教育的实际 ,阐述了大学生主体性教育具有本体性、民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440.
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理论的核心,归责原则的适用则是一项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从主客观归责原则包含的几种独立归责原则的概念、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及适用情形的论述中加深读者对不同归责原则使用的理解。本文就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的区别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对于主客观归责原则最终应该保护的是真正善意的受害人作了一定论述,阐明了本文主旨即主客观归责原则应分情况灵活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