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9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72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人格神”与“神格人”的价值取向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张扬个性的西方“人格神”传统不同的是,中华“神格人”传统崇尚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操和经世致用的献身精神,二者的差异根源于西方商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的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02.
汉字是表意文字,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若干汉字的形体及意义反映了远古先民们的居住方式:在向阳的山坡 上穴居或依山崖构建简单的棚架。方位词“北”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03.
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学精神历来以"整个世界的和谐"为指归.中国的"天人合一",印度的"梵我合一",日本的"森林思想"历来都是东方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无论是上古文学的"巫术"精神,中古文学的"宗教"精神,近古文学的"民族"精神,近代文学的"反帝、反封",现当代文学的"反殖、反霸",无不以"世界和谐"、"人性和谐"为目标,且与一味讲"征服"的西方大异其趣."二战"后,西方才开始把眼光投向东方.当发现很多西方文学大家都频频向东方文学吸取养分,并把东方的"天人合一"理想作为他们的执着追求的时候,东方文学也开始对厚重的东方传统进行自我审视.他们发现文学在经历了"自然性的人"、"社会性的人"的阶段后,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精神性的人"的阶段.而"人性和谐"、"天人合一"也正是"精神性的人"执意追求的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104.
文章对孙中山的德教理论进行了探析,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德教领域的主要贡献有:强调道德教化,设计了系统的德教内容,构建了优秀的道德精神,求立了丰富的德教方法,并提出了道德评估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5.
紫姑信仰这一古老民俗,是在人类社会为满足其生存的多种需要和力求自身发展的民众心理驱使下,通过漫长岁月的循环积累而形成,其形式、其功能也在民俗文化演变的过程中经历着兴衰消长的嬗变,并在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留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本文通过对紫姑信仰这一古老民风习俗的追本溯源,旨在从其发端的滥觞、活动轨迹和传承路线中,探索其生衍传承流变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揭示出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模式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6.
"荒原情结"来自作者草原的故土原型,故"荒原"的美学风格源于该特定地域所给予作者的审美心理定势。"荒原"作为人类古老家园,是以其游牧民族文化传统之根的象征性世界进入作家的创作领域的,作家对这一空间寄于了巨大情感和理性认同。"荒原"之所以与现代"草原"之意象有所区别,是因为它代表着原始自然,不仅是超自然神秘力量的象征体,而且是沉默古战场的象喻,也是作者知青岁月之隐喻。"荒原"情结浸润着作者对自然精神与生命奥秘的诗性解读,也是人的生命言说的原始辽阔语境。  相似文献   
107.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侗族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风俗习惯、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系统梳理。旨在说明:侗族日月神话信仰习俗所标举的"人本于天"自然观,与作为前理性和超验性神秘体验载体的神话遗存,其所蕴含的具有超前智慧性的生态生存理念,对于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存在危机之途,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古代民间乡里的社日,一般认为其只祭社神而不祭稷神,其实民间社日祭祀的也是社神和稷神,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祭祀稷神的成分更多于社神。民间的社日源于先秦的“置社”,春秋战国时代,民社已经遍布天下,而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至今流风尚存于个别地区;但民间乡里的社日与封建国家政权的社稷是多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09.
人们对水及其载体河、湖、海等有着天然的敬畏,在水患肆虐的地方更是如此。明清时期,因黄河及运道过境徐州,所属州县内水神崇拜甚为流行,各路神灵被纷纷搬上祭台,甚至武圣关羽、门神尉迟恭都被奉作水神,既说明徐州所属州县水神崇拜之盛,同时也显示了人们对水患的无奈。随着洳河开挖及黄河北徙,徐州漕运中枢地位急遽衰落,导致各种水神崇拜和祭祀活动也随之湮灭不存。本文从地域水环境变迁角度对水神崇拜的盛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0.
后稷作为周人始祖,向来被尊为农业生产之神,然而我们综合运用文字、考古、民俗和人类学等材料分析可知,后稷不只是周人的始祖,而是具有农业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双重意蕴的神话原型,后稷崇拜现象蕴含着农耕礼仪和生育礼仪的双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