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216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1399篇
社会学   68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Organisations in the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sector expen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energy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tter practices and research data use in their establishment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several studies suggest that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do not make great u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nd to favour knowledge acquired from their colleagues or through their own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However, interactions between types of knowledge are rarely analyzed in explanations proposed by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Based on research conducted with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in child welfa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ways that they acquire knowledge.  相似文献   
92.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theme of prostitution in two stories by the Russian writer Vsevolod Garshin (1855–88). Like many author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Garshin utilizes the symbolic figure of the prostitute to question social and medical beliefs about commercial sex. Focusing on Garshin’s “Proisshestvie” (“An Occurrence”, 1878) and “Nadezhda Nikolaevna” (1885), the article traces the use of melodrama and violence in the depiction of prostitution.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Garshin’s use of St. Petersburg to add heightened meaning to the fallen woman’s plight. Connected through the Petersburg myth and the character of Nadezhda Nikolaevna, the stories complicate the traditional redemption plot associated with prostitutes by focusing on the inner life of the fallen woman and her impact on the male characters that she encounters.  相似文献   
93.
傅承洲 《河北学刊》2012,32(2):74-79
李渔宣称"行乐第一",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他的人生哲学直接影响小说人物的性格与行为,操纵小说情节的发展与结局。李渔认为"行乐之地,首数房中",他一生广置姬妾,笔下人物大多妻妾成群。其性爱观念主要考虑男人的利益,婚恋小说要求女人无条件地顺从男人。李渔对居室、园亭颇有研究,一生三次修建别业。他把自己置造园亭的绝技与雅好移植到了人物身上,并已明确意识到人物身份、性格与居住环境的关系。李渔出生于商人家庭,具有良好的商业意识与经营能力,晚年转型为文化商人。他笔下的正面人物,都是靠忠厚起家,凭仁慈发迹,赚钱后享受生活,仗义疏财,决不当守财奴。  相似文献   
94.
教育理论的繁荣没有带来与之对称的教育实践改进是不争的事实,这使教育理论蕴藏信誉危机.这些事实促使我们必须对教育理论做出深刻反思.但反思必须是辩证的、精细的、建设性的.对教育理论进行合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对教育理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依傍科学标准与价值标准建立起来的教育理论,可以依据其成立的标准划分成四类教育理论:实然的教育理论、价值的教育理论、逻辑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理论.在相对精细的划分框架下对各类理论的正确评价可以促进各类教育理论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95.
刘剑 《学术界》2012,(6):133-139,286
现阶段,“文本”已成为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概念,而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文本含义在数字语境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本概念的流变,大体上经历了古典文本观、结构主义文本观到解构主义文本观等过程.在短短的不到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均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止到动态、从线性到网状、从语言到事件、从文本到互文到超文本的等一系列的嬗变.  相似文献   
96.
预设是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之中的无须断言的信息或命题.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预设编码和解码在文学语篇的建构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两个过程均不容忽视.在重视预设在文学语篇建构中的作用的同时,应强调接受过程中的读者反拨以及对语篇的创造性解读,从而使文学语篇的创作和解读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97.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elder abuse 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and the effects of modernization in India and acculturation among Indian immigrants to the US. Case examples illustrate general perspective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programs,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8.
接受美学理论十分重视本文一读者关系,特别强调读者在本文意义解读与重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视点也从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把学生视为几个教学常量中的主导因子,关注学生主体身份的构建。在此意义上,接受美学理论对新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9.
从统计学视角审视网络舆论倾向性的监测问题,提出了以粗糙分类器为基础建立舆论倾向性分类模型,将复杂的预警指标体系简化为单一直观的跟踪统计量,并通过跟踪统计量动态跟踪舆论倾向性变化轨迹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以2011年"郭美美事件"相关新闻跟帖为对象。分析表明,网络舆论的消极倾向性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呈持续增长,与基本事实相符,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0.
孟昭毅 《南亚研究》2011,(4):117-130
近至世界史中古时期才成熟的中国戏剧(戏曲),无可避免地受到域外一些戏剧艺术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古典戏剧(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过程的影响问题。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存在"点点滴滴"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其中的影响、接受或变形等因素目前尚未得到具体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傀儡戏等戏剧造型艺术,对歌、舞、音乐等戏剧要素,以及戏剧叙事文体(剧本)等问题的系统考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