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99篇 |
免费 | 111篇 |
国内免费 | 8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1篇 |
民族学 | 93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22篇 |
丛书文集 | 823篇 |
理论方法论 | 185篇 |
综合类 | 3950篇 |
社会学 | 88篇 |
统计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239篇 |
2013年 | 193篇 |
2012年 | 307篇 |
2011年 | 358篇 |
2010年 | 303篇 |
2009年 | 278篇 |
2008年 | 358篇 |
2007年 | 421篇 |
2006年 | 406篇 |
2005年 | 438篇 |
2004年 | 354篇 |
2003年 | 361篇 |
2002年 | 290篇 |
2001年 | 256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41.
胡绍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141-144
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特点,指出了要正确客观的分析农民政治参与,提出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入手,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条件,使之健康、有序的参与,保证农村政治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2.
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童世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23-32
尤根·哈贝马斯的规则观涉及三个理论问题: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他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既不能形成"规则意识",也不能从"规则意识"中发展出"原则意识"、分化出"价值意识".离开了主体间性,更无法为规则的正当性提供辩护.哈贝马斯之所以关注规则概念,是因为他关注这样三个实践问题:"区别于自然现象的社会现象的研究何以可能?"、"现代社会中真正自由的人格何以可能?"、"现代社会制度的合法性辩护何以可能?".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性概念来扬弃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把康德关于"无规则即是无理性"的观点和哈贝马斯的"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得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理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3.
陈吉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6):9-15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 ,否弃艺术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 ,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4.
张惠贞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2):140-143
高校教师是科技、文化传播的主体.在国际权力东移的形势下,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时刻,在中国人国民意识不断增强的进程中,高校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负有重要的社会职责.高校教师应该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用法律、法规和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可能预防假科学和伪科学的传播,与时俱进,通过自学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高校教师体现出"大师、高德、优范"的风采,真正承担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45.
佘爱春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266-269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他从“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态理念出发,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乡村世界与都市人生,在小说创作中凸现出鲜明的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自然人性和营造诗意生存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的生态意识,具有独特的人类思考价值和文化批判意蕴。 相似文献
146.
孙堂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10-14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中认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7.
周小兵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以祖为师”、“以美为师”三条路线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依据是:防止过“左”的逻辑,以消除对前苏联结局的“隐喻”性担忧;防止复“古”的逻辑,以减少官僚传统及其“影子”对现实的干扰;防止过“右”的逻辑,以驱散将普世价值“过度引伸”导致的迷障。 相似文献
148.
论交际语言测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明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157-160
交际语言测试已成为当今的主流测试方法。文章回顾了语言测试的四个时期,论述了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模式以及优缺点,并从效度重于信度的角度指出它应当被推行;同时提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测试模式应采用以交际语言测试为主,多种测试题型并存的综合性测试。 相似文献
149.
公民与公民意识是一个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在我国,如何正确地认识公民的法律性质、法律地位,公民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国家如何做好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教育任务。本文为此作了粗浅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0.
公众法律意识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夷芳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26-31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法律与现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今 ,公众法律意识的淡薄已成为了推行法治的一大障碍。这种观念上的滞后有其来自传统社会结构、文化、生产方式等深层次的原因 ,与今天的市场经济、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大趋势格格不入。我们有必要通过法律认知、法律感受到法律最终被信仰 ,使公众的法律意识从淡薄到投入 ,进而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