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4篇 |
免费 | 106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篇 |
民族学 | 29篇 |
人口学 | 18篇 |
丛书文集 | 454篇 |
理论方法论 | 122篇 |
综合类 | 2708篇 |
社会学 | 7篇 |
统计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156篇 |
2013年 | 93篇 |
2012年 | 199篇 |
2011年 | 225篇 |
2010年 | 166篇 |
2009年 | 170篇 |
2008年 | 187篇 |
2007年 | 258篇 |
2006年 | 247篇 |
2005年 | 248篇 |
2004年 | 272篇 |
2003年 | 290篇 |
2002年 | 247篇 |
2001年 | 207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我正悲秋,汝又伤春矣!”——宋词主题研究之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春”与“悲秋”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在宋词中表现得非常集中、强烈。其中的“伤春”主题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 ,有的旨在抒写时代哀感 ,有的重在表现身世之悲。前者主要产生在风雨飘摇的乱离时期 ,针对性较强 ;后者则是特定环境下某种情绪的流露 ,意义指向是多元的 ,但与“忧生之嗟”更为相近。而“悲秋”的心理指向主要定位在“感士不遇”方面 ,在南宋作为抗战志士的词人身上表现为更为悲郁的“英雄失路”的情怀。到了朝代鼎革的宋元之际 ,词人“悲秋”更多的是将“悲身世之秋”与“悲时代之秋”打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62.
《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研究向来较少注意到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代小说传统的联系,其实此书暗用“三顾茅庐”之类“三复情节”模式不止一端,其用笔隐微几于使人不觉,而作品的讽刺意义因而更为深广,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是从“食色,性也”角度写他内心理欲之争等。这既是前代小说“三复情节”模式的影响,更是古代礼数观念和社会上“事不过三”等重“三”的风习潜移默化的结果。这一发现使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模式的普遍性获得新的证明,也使“三复情节”概念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理论意义得到加强。这对于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民族特点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也应当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3.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与拓荒者,他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幼儿发展的“活教育”理论。“活教
育”理论提出了“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的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路径。这种理念对于贯彻落
实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倡导的“一践行三学会”具有丰富启迪。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一践行三学会”与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之
间的内在关联,提出“学以成童”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目标,从新时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要求角度重新审视与解读陈鹤琴活教
育思想,对深入领会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提高学前教育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4.
朱鹊飞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4):99-101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教伦理使得中西诗人的爱情观念不同,从爱情观念的角度看,中西诗歌在爱情态度、抒情方式、婚恋题材和情感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5.
新诗的白话——口语属于线性陈述类逻辑语言体系,这对意象呈示不很有利。为让这一类语言能具有激活想象、产生陌生化效果以充分呈示意象,新诗探求到一个遵语法反修辞规范的语言建设策略。这个策略导致新诗确立了三种意象呈示的语言形态:以通感呈示的闻一多式,以拟喻呈示的田间式,以悖论呈示的穆旦式。 相似文献
66.
67.
熊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2-128
白居易与刘禹锡是中唐同年出生的两位名诗人,都曾先后贬谪巴渝分任忠、夔二州刺史。本文从六个方面比较二人巴渝时期的创作异同,并适当扩展到贬巴渝前后的诗作比较,从中可以深入探索他们虽同处逆境,而在人生态度、性格心态和胸襟气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68.
王青青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4):18-21
在狄金森研究走过的这一百多年里,狄金森的经典作家地位逐渐确立。同时,狄金森的形象也经历了三次大的改变,从最初感情受挫的隐居者到超越时代的现代主义先驱,再到如今扎根于19世纪的解构者。狄金森形象的变化一方面归功于她诗歌和书信的编纂者们,为读者呈现出不同版本的诗集,促进研究的前进;另一方面也是文学理论发展,人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69.
曾智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1):13-16
文章以一些新材料论证了清乐在唐代宗、宪宗乃至文宗时期的宫廷中仍然得以表演的事实,进一步反驳了《通典》关于清乐亡于开元年间的记载,在补充和丰富学界现有结论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唐代的音乐状况及其与诗歌的关系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70.
毛泽东的历史观不仅以理论形态见诸于他的理论著作,同时也蕴含于他的大量诗词作品中。毛泽东诗词中的历史观是其唯物史观的诗化反映,它表现为革命史观、发展史观和人民史观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