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1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156篇
人口学   25篇
丛书文集   278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1760篇
社会学   10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01.
农村权力结构的民主转型:动力与阻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年中国农村普遍推行村民直选以来,广东农村的治理结构开始了民主转型.这种民主转型所释放的能量正在战胜各种保守势力的抗拒.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成长起来的民间经济,是乡村民主发展的社会动力,依托于民间社会经济力量的乡村民主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乡村民主的力量一旦登上直接选举的制度平台,就会按照自身逻辑重构农村权力结构.政府在搭建民主制度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主导作用,而民主的帷幕一旦拉开,主动权就会转移到表演者手中了.  相似文献   
702.
运用“结构—冲突”的分析框架,通过对Z县精准扶贫案例的分析发现,贫困治理中的冲突可概括为两类,分别为主体间冲突和项目制冲突,而导致精准扶贫陷入两类冲突的重要原因是结构性要素的失衡。具体而言,贫困治理中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制度结构的非稳定性、利益结构的非均衡性、治理结构的非对称性和资源结构的非对等性。在当前精准脱贫的决胜攻坚阶段,应注重从村庄治理入手,通过结构性调适建立起相对均衡的体制机制,进而化解贫困治理中的冲突与矛盾,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03.
从名词加量词角度分析,汉语中“生命义”名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生命义”名词一般能带个体量词,但绝对不能带度量词,另外所搭配动词是“自主”动词的典型形式,它的所指是强“个体性”、有较高生命意志的事物。倾向于加个体量词与绝对不能加度量词,已初步成为“生命义”名词的形式“标签”;事物生命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强“个体性”,名词的“生命义”与名词在“空间义”方面的强“个体性”特征相对应,以及与强“自主”的行为性特征相对应;“生命义”、强“个体”义、强“自主”义,是一种跨越了词类层级的、而在语法的释义世界中自成系统的、具有相随性的一组意义。  相似文献   
704.
以一个阶段性组合式移民村庄为例,分析移民村庄社会资本与金融互助社治理之间关系。研究发现,丰富的社区社会资本是金融互助社治理有效的社会基础。阶段性组合式移民村庄的社会资本处于不断的发育过程中,社区社会资本存量较低;社会资本的不足影响了村庄互惠网络的形态,形成了连通性较差的小世界网络;这种互惠网络使得金融互助社的间接互惠机制和直接互惠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使得金融互助社陷入逾期不归还货款的治理困境。因此,移民村庄的金融互助社要实现有效治理,应注重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  相似文献   
705.
文章着眼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解读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在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监督方面的创新和具体举措,指出了在构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解释制度方面还需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06.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民族法制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保障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的民族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民族法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为例,就如何制定和完善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法制保障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在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民族区域自治制的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08.
民族村寨文化是新一类文化遗产,民族村寨文化保护的法本位观大致可以归结为国家本位、集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三种情形,法本位溯源中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显露出前立法阶段难以自洽的三大困局。以法本位进路考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权利位阶问题、法律定位问题,指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的公私权混合属性及公私权的平行关系,决定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的公私法混合式法律选择模式。最后基于集体本位的思维基点,呈现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公法和私法双向系统展开的法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709.
杨建春  朱桂芳 《民族学刊》2022,13(2):27-34, 136
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要求,又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只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为进一步完善民族村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导。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产业创新发展、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绿色发展、产业开放发展和产业共享发展五个维度评估了包括旅游创新机制、城乡协调、产业资源共享等在内的15个指标层级和32个具体指标的民族村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可以初步掌握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利用质量及效果,及时反映出民族村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情况,从而精准民族村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靶向。  相似文献   
710.
赵昆 《齐鲁学刊》2012,(3):100-103
城中村的改造归根结底应是"人"的改变,最终要实现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中的"市民"诉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成为"现实的市民",享有和当前所有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资格、待遇和权利;二是成为"理想的市民",即成为完全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体现现代城市文明的"现代市民"。城中村居民价值观市民化的实质是:实现城中村居民价值观由"乡土性"到"现代性"的"市民化"塑造,它体现的是主体的高度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