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37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548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作为当代规范伦理学的主要类型,美德伦理学同规则伦理学一样关注“正确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行为理论及其论证。根据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代表人物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的看法,正确的行为是美德行为者在道德情境中将会典型采取的行为;而美德行为者则是那些具有实现幸福或繁荣所需要的内在品质的行动主体。美德伦理学对正确行为的指导,是以源自美德行为者的内在品质但又体现为一定程度的“美德规则”作为基本形态的,而并不主张或认同法典化的决策程序。面对道德困境,美德伦理学通过区分行为指南与行为评价以及可以解决的困境与不可解决的困境,揭示出美德行为者可能面临的四种困境类型,表现出行为者在实际的道德情境中不一而足的行为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2.
高校师德师风现状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优良的师德师风传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教育者师德师风水平的高低,是高校道德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学风、校风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调节人际关系,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周代治国理政的经验,浓缩为一个字,便是“礼”。宗周社会万邦谐穆,社会成员皆在礼乐制度的框架之下自觉行礼,此时无须赘言“礼”的重要性。东周时期,社会变革,号称“三千”“三百”之序的礼乐体系行将崩坏,人们意识到礼治的危机,才开始了对“礼”及其相关问题的关注。当时的有识之士围绕着“礼”的渊源、合法性、功用、涵义、礼德法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不乏精辟之言。这些论礼之言汇集形成了春秋时期的礼学思潮——虽不像后来的“哲学突破”那样大放异彩,却也开启了人们的思维视野,为即将到来的“百家争鸣”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同时也为当今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提供了一个“礼治”方案。  相似文献   
104.
《庄子》中的“畸人”,畸于人而同于天。畸人内德充实,生命力顽强,与神人、至人等理想人格形成互补关系。“畸人”之德,其一,以道为宗,师法自然;其二,超越形骸,忘怀生死;其三,具有以“畸”为用、以无用为大用的生存智慧,与物为春,与时俱化;其四,“独”,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游方之外,以醒世者的姿态批判礼俗社会对生命和人性自由的框限,反对对人的同质化和标准化要求。庄子借“畸人”形象,一方面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审丑”美学;另一方面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意涵,期待人们能跳出成心和定见的思维惯性,对生命作平等观照,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和独立。  相似文献   
105.
作为最高之善,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美德) 的生活。这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但并不是其幸福观的独特之处。其灵魂学说,特别是其中关于“理性” 划分为“理性本身”与“在欲求力里的理性”或“被欲求力分有的理性”,不仅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基础,而且也构成了其幸福学说的特别之处。通过这个区分,亚里士多德找到了成就“伦理德性” 的基础,同时也确定了理性本身的活动也即“纯粹理论活动”之所以高于理性的“实践活动” 的理由。因而,虽然合乎伦理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但却只是“次级的幸福”,只有合乎理智德性的生活才是真正最高的幸福。这种生活一方面是合乎神性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是成就每个人真正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并非只关乎人性,亦关乎神性。  相似文献   
106.
论文基于对马基雅维里《君主论》一书的结构的深入分析,论证了第15章在《君主论》一书中的承前启后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论文着重分析了第15章中马基雅维里的现实主义的政治学方法原则,并深入论证了他基于这一方法原则所构建起来的“新道德”。论文最后还对马基雅维里在16-19章中的一些具体的道德论述,按照他的“新道德”观做了分析和阐明。  相似文献   
107.
当前我国道德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在社会公德方面,朋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公共伦理关系的重心,注重社会公益心和礼让、爱护环境、规范垃圾处理已成公共道德生活的内容与道德观。在职业道德方面,敬业爱业已成为多数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理念,同事关系成为职业伦理关系的焦点。在家庭美德方面,家庭成员分担家务已成为多数人的家庭道德观,夫妻关系仍然是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心,夫妻平等、和睦、经常交谈增进了解,赡养父母、注重孩子做人的品德的培养已成为多数家庭道德生活方式。在网络道德建设方面,网络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呼之欲出,网友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网络伦理关系的重心。  相似文献   
108.
《诗经.鲁颂.泮水》是一首祭祀颂歌,描述了僖公在泮宫祭祀先祖周公之事,并通过比兴、铺陈、反复、夸饰等修辞方式,极力颂扬周公征伐淮夷之功、教化民心之德。因周公辅佐成王、征伐淮夷、安抚天下的文治武功,祭祀时得以用天子之礼,故鲁国作颂称扬其功,告于神明,正如《毛诗序》所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相似文献   
109.
苏格拉底从培养个人道德出发来阐释正义,寻求德性在实践上与生活的内在一致性;他以美德为知识,把德性因素注入到正义观念之中,赋予正义内在伦理性的内涵,从德性和智性中来寻求把握,通过个人自制伦理的方式获取正义,并以法的形式维护正义。  相似文献   
110.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