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241篇
社会学   74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儿童的推理能力历来都是考察儿童认知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探讨了在多种属性刺激下3~5岁儿童基于重量和声音进行 因果推理的表现。结果发现:4岁和5岁儿童选择正确目标物的准确率显著高于3岁儿童;和同时使用声音与重量判断目标物相 比,儿童在单独使用重量或声音的情况下更容易区分目标物。总之,儿童因果推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4岁并且当任务难度较高 的情况下其因果机制极易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62.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以320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为调查对象,探讨了差错管理氛围如何促进员工建言行为的产生以及组织支持感和心理安全感在差错管理氛围与员工建言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差错管理氛围对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和心理安全感在差错管理氛围和员工建言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和心理安全感在差错管理氛围和员工建言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企业要努力营造积极的差错管理氛围,从而提高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和心理安全感,促进员工建言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6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批判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逐渐受到西方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研究。但同时,批判民族志也面临着声音的合法性危机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不平等关系的问题。鉴于此,批判民族志提出了自我反思、建立与研究对象的平等、互动、信任的关系以及主动帮助他们寻求公平等三条解决途径。批判民族志研究的问题及其对策对我国的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4.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也不断凸现出来。提升国际话语权不仅要依靠传媒力量和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以30多年改革开放所积累的中国模式为核心内容。当今,中国模式在国际社会的热烈讨论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成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资本。  相似文献   
65.
"咽音"作为意大利传统美声唱法的一种妙方,是歌唱教学中应该吸收和借鉴的优秀经验成果。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咽音",科学地处理好气息、声带和发音管的平衡与配套关系,就能使他们的歌声变得明亮结实、通透优美,在演唱中完美地把高、中、低音贯通,从而起到大大增强声音穿透力、持久力和表现力的作用。"咽音"不仅对美声唱法有特效,同时也可为民族唱法所用,把"咽音"练唱法融入歌唱教学,将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6.
女性要求解放的声音历来置于民族国家构建的语境之中,这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一大特征,辛亥革命时期大量涌现的女性报刊记载了这一特征。潜藏在这一特征背后的,则是按照男性的观点来塑造新女性。在男权社会,女性声音是无法逃脱男性的影响的,而辛亥革命时期的男权社会,通过缔造"母性"和"救亡"两个神话来形塑当时的知识女性,亦影响着其时的女性解放思想以及女性报刊的集体发声。女性的声音自然地融入民族国家构建的话语之中,也带来了一个巨大意义,那就是为中国女性奠定了其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但女性报刊终究未能创立自己的公共话语空间,这也说明了女性解放道路的艰难。女性报刊要成为真正的"女性声音",知识女性就应该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用自己的话语模式发声。  相似文献   
67.
68.
The official rhetoric of welfare states unconditionally pays tribute to older people's right to express dissatisfaction. In practice, users of older services in welfare states may be deprived of their “exit” options and face considerable constraints when it comes to raising their “voices.” For example, when older people in nursing homes would like to lodge a complaint, they may well be referred to the very staff members they depend on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a national case study in which these contradictory tendencies are especially explicit: formal influence channels for older people in Sweden. Using data from 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100 representatives of Swedish municipalities and drawing on Hirschman's (1970) Hirschman, A. 1970. 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sations, and stat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ogle Scholar] theory on exit and voice, the article analyzes obstacles to older service users' influence in Sweden and develops explanations for these obstacles in terms of soci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69.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 needs to be linked with philosophy. Those with communication impairments encounter many problems when engaging in conversation with others. Does only the speaker(s)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o make their speech intelligible? In ord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 suggest that a Wittgensteinian approach offers original insights into speech as an intersubjective phenomenon. By exploring my experiences of having speech difficulties due to cerebral palsy, I shall argue that the unintelligibility of my voice is not simply my failure to achieve the able-spoken standard(s) of speech, but also the failure of others to recognise my utterance as speech. I hope to offer a different account of the voice that defines the human voice as intelligible speech – one that provides a more appropriate philosophical diversity for understanding the ethics of articulation.  相似文献   
70.
文章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对《魔幻玩具铺》的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进行分析,具体剖析安吉拉.卡特在该小说中对叙事元素的独到应用,以此阐释其是如何颠覆男性话语,建构女性叙事权威,以折射其性别政治的。并试图挖掘卡特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