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阿垅在特殊年代所构建的现实主义诗歌美学,可以从人、诗、现实和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讨论。人是纯洁的人,善良的人,能够参与历史和现实的创造的人,能够战斗的人,能够唱出战歌和颂歌的人;诗由人写,必须直接从生活的深海采撷并孕育成艺术的珠贝;现实是当下的现实,提供给人以行动的空间,人与现实发生血肉联系,生出诗歌作品;情感是诗歌艺术发生的美学基础,诗人的使命就是写出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了他自己爱恨情仇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2.
《最后意见》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产生巨大反响,它是《南京血祭》作者阿垅在狱中对自己的冤案所作的评判,是阿垅坚守良知、坚持信念的动人写照。《最后的意见》内容与形式合一,是作者心灵存在的体现。作者无意为文,不事构想,一次性获得而达至文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阿垅在17年阶段中的诗歌文学创作基本是以所谓潜在写作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梳理并归纳诸如阿垅这样在文学史中被遮蔽的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就具有了实际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最后意见》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产生巨大反响,它是《南京血祭》作者阿垅在狱中对自己的冤案所作的评判,是阿垅坚守良知、坚持信念的动人写照。《最后的意见》内容与形式合一,是作者心灵存在的体现。作者无意为文,不事构想,一次性获得而达至文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通过阿垅在《纤夫》和《地方性》等作品的“地方性”书写,探讨战时诗歌写作中的地方知识资源(嘉陵江、纤夫及大木船等)对新诗的建构意义.事实上,阿垅诗歌对“纤夫”形象的挖掘,及关于“诗人个性”与“地方性格”等新诗理论术语的探讨,可视为地方知识进入新文化格局的努力尝试.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详细分析了现代诗人阿垅的代表作<琴的献祭>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在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探询中,揭示出阿垅的痛苦与愤怒来自于三个方面: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不幸的感情生活;黑暗、专制、压抑的外在政治环境;五四启蒙运动退潮后七月派所处的腹背受敌的文化环境.最后,在与九叶诗人的对照中,充分肯定了阿垅诗歌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