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辛弃疾起义南归之后,与山水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游览过许多湖山胜景,建造了自己的第宅园林,并创作了大量的与山水园林有关的词篇.他以多彩的笔墨描绘了自然山水和庭园风光,表现出崇尚自然、虚淡的审美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抒写了随遇而安、超然放旷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查阅古文献的基础上 ,对我国古代在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的同时 ,如何与改善人居环境、城市景观相结合进行了分析研究。古人的这种做法对于如何改善我国目前日益恶劣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如何使人居环境工程建设与城市景观建设密切结合 ,给予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香山静宜园是著名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乾隆朝,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涵纳的造园意象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系统地研究静宜园28景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总结出香山静宜园建筑设计和景观经营意向,有助于深入探索自然山水园的思想精髓,对当今的建筑环境以及景观设计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朝时期,清帝陆续在三山五园地区修建皇家园林,到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为了满足帝后和皇室人员的好奇心、游赏玩乐需要,以及王公大臣的生活需要;同时,也为下层随侍人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补充和精神慰藉,清帝在三山五园中设立民间市肆——买卖街。从园林艺术角度看,买卖街的设立也是园林造景的需要。买卖街的建筑风格,既有仿照江南苏州市肆格局的苏州街,又有典型的北方市肆风格的买卖街,集中体现了当时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皇家园林风格。   相似文献   
5.
中国园林的发展离不开佛、道、儒三家文化的长足浸润,但其中尤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长期居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并促成了中国园林体系的形成。而儒家的"比德"观,因为直接将园林里的山水、草木、鱼虫等构成要素与人格对应,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比德"思想还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比德思想的内涵、起源及在传统园林里的表现等角度,探讨"比德"思想与中国园林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亭、廊、桥、榭、舫等主要构筑物无不具备各自的美学特征,形成了丰富的美的景观,其美学价值、哲理内涵极具研究价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主要表现了飞动之美、空间之美和诗情画意之美等主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园林学界对古代是否存在公共性园林一直存有争议,结合古代公共性园林的内涵、称谓、功能、来源等相关史料信息,从历史文献研究角度展开分析。论证得出,古代公共性园林是古典园林中的特殊类型,融合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追溯古代公共性园林的历史渊源,能够补充、丰富本土古典园林体系,扩展园林史研究范围。从古代公共性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切入,还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共性园林,对传承传统文化、重拾文化自信、重振民族精神有着积极意义。最后,古代公共性园林追求高文化与低消耗相结合的简朴生活,满足了基本精神需求还不破坏生态环境,对现阶段环境保护和公共园林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有着丰富的园林文化遗产。在经历了历史上的兴衰浮沉之后 ,这些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正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色。在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古典园林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用比较法阐述了清代三大商帮园林的基本特征,着重探讨了行商园林海山仙馆的历史文化成就;呼唤各派古典园林,尤其具有代表性、划时代性的海山仙馆园林文化复兴.不仅体现出积极的现实功能价值,而且可以弥补断代园林、继往开来,实现人文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