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丧礼仪式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维护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丧礼仪式承载着古代社会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全方位的互动模式、文化心理和行为惯习,是丧礼仪式独具特色的德育环境。传统丧礼仪式对个体意志结构和行动结构影响深远,对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22.
学界以往对儒家礼仪的研究,偏重于政治社会性的意义,但礼仪实践同时具有个人身心修炼的维度。在儒家礼仪中,丧礼承载了儒家“慎终追远”的理念而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其中的踊礼又最能体现丧礼“哀死亡”的性质,因而在礼仪的身心修炼中具有代表性。“踊”作为一种身体动作,是哀情的直接表达,踊礼则在丧礼开展的特定时段施行,将哀情调节到“无过无不及”的范围内,并具有发明孝子“本心”的意味。较为特殊的“奠时之踊”更能营造宗教氛围,进一步实现了哀情的道德性升华。踊礼与丧礼作为儒家礼仪的一部分,贯穿着儒家的基本观念,而其严格性与复杂性更能体现充满考验的“修炼”性质。丧礼中展现的儒家身体因被赋予了父母“遗体”的伦理性意涵,能够挺立为价值主体,因而不同于西方“修身”传统中身体的工具性意义,这一点构成了儒家礼仪修炼之为“身心修炼”而非“精神修炼”的本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23.
李笑珂 《南都学坛》2009,29(5):17-18
两汉时期,民间的乐舞祭祀活动极其繁盛,在丧葬仪式中举行盛大的娱乐性歌舞表演。汉代丧礼音乐包括黄门鼓吹、《挽歌》、《巴渝》嬥歌等,为了营造隆重、盛大的丧葬气氛,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歌唱、器乐、舞蹈、杂技、俳优等,几乎都被用到了丧葬之中。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已远远超出了寄托哀思的限度,体现了汉代"厚死崇丧"的时代风尚。阴阳五行和黄老学说强调的"鬼神观"与儒家所推崇的"孝道观",是"厚死崇丧"丧乐文化形成并盛行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24.
人生的四大礼俗及其相关的服饰民俗活动,体现着一个族群的共同愿望,成为联结人类群体观念的合理方式,任何一个族群的每一个单独的个人,在其生命历程的每一个关节点上,无论是新生还是成年,婚配还是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有相应的“改头换面”或“改装易服”以及某种特殊的服饰,来作为社会承纳其进入族群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25.
人殉初衷考     
人殉本是古人食人礼俗的延伸,故其初衷是为死者提供肉食,但其中又隐含着两大目的一是征服异族,所以大量杀殉异族奴隶;二是推动本族进化,所以同时也杀殉本族老弱病残者.因此,人殉虽极野蛮,但在当时亦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陈村丧礼的考察,分析了农村女性的身份、地位及其对亲属关系的影响,发现丧礼中女性具有"闺女"和"媳妇"双重身份,并在仪式的展演过程中得以固化,从而对"娘家"和"婆家"产生双重影响。另外,虽然"场面上"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但"场面下"她们并非沉默无声,往往会选择在不破坏"正式制度"的前提下获取权威。  相似文献   
27.
《江西社会科学》2018,(2):126-137
居丧饮食作为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孝道的具体实践,因而得到了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宣扬。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整合前代习俗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居丧饮食规则。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居丧饮食在历史的潮流中也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一套居丧饮食规范逐渐向更为简易便行的方向发展,而寓于饮食之中的哀戚之情、道德意义也因饮食的改变而逐渐丧失,最终居丧饮食流为形式。历代王朝在继承前代居丧饮食规范的基础上,也结合本朝实际情况有所损益,形成了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古代居丧饮食观。古代居丧饮食及其思想内涵的变迁深受政治、礼制、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以山东一个农村的丧礼为分析对象,结合当地其他习俗,分析妇女在亲属体系中的身份归属.认为妇女在亲属体系中身份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源于妇女一生中持续的的从其出生家族到其丈夫家族的身份转换过程;另一方面源于她在丈夫家族身份的确认是非天赋的,受其他很多机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礼仪制度以物质为基础,儒家三《礼》中的丧礼部分记述了我国古代植物原材料大量应用于丧服服饰和丧礼用具。通过记载丧礼仪轨的《仪礼》《礼记》等篇章,可以看到古代的礼器制作会因地制宜地选取生产生活中的常见草木,通过“制物之性”与“托物言志”两种原则,使植物的自然与人文属性得以发扬,满足伦理生活的需要。其中,“制物之性”直接运用草木的物性,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追求;“托物言志”则将植物的自然属性引入到人文世界中,通过草木的文化意涵抒情表志、送别亲人,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推类”思维方式在礼制中具体而微的呈现。  相似文献   
30.
婚丧作为日常生活最为常见的现象,也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两件重大事件,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众多风俗礼仪,流传下来。尽管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各个领域的面貌,然而各国各民族仍然保留着极具本民族特色的婚丧风俗,日本亦然。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联系的日渐密切,为了深入地了解日本婚丧风俗,以深化中日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本文重点对日本婚丧风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