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6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343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831篇
人才学   94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682篇
理论方法论   129篇
综合类   1575篇
社会学   290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539篇
  2022年   394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01.
《皇清职贡图》是清乾隆时期由官方组织绘写的大型民族图册,它以人物图像的形式呈现了清初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周边各族群的形象。通过解读和分析其中涉及广西壮族的图像发现,图册整体呈现了一个长相端庄、气质典雅、文化独特、性情朴实、开化文明、开放包容的壮族形象。这一构建和呈现形式,比较真实、完整地还原了清前期广西壮族的民族形象,而且表明《皇清职贡图》不仅以图像的形式表征了清初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也是此历史过程的确凿视觉事实。  相似文献   
102.
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统一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作为思想纲领的共同体理念、作为思想战略的现代化意识、作为思想纽带的关系性思维以及作为思想保障的全局性关怀等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关键理论内涵。这些思想理论内涵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开展而言具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即按照思想纲领来增进共同性、瞄准思想战略来推进现代化、抓住思想纽带来正确处理重点任务、落实思想保障来完善工作格局。唯有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新方位、认清理解并贯彻落实新方位下的新思想、新要求,才有助于提升民族理论水平、释放民族政策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3.
学校作为中华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增进各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和实现中华文化自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中华文化根植于多民族文化共生,是各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创新的结晶。这一从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到共生性的中华文化,并最终指向共同性的中华文化认同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层次,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学生由中华文化认知内化为中华文化认同,最终外化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塑造行为自觉。因此,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应贯穿于学校中华文化教育的始终,包括开展共生性文化认知教育,增进文化自觉;深化交融性文化情感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强化规范性文化实践教育,实现文化自为。  相似文献   
104.
历史上,随着苗疆走廊的开辟,大量汉族人群涌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西南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融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受汉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二是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汉族舞蹈文化,三是表达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共有历史或故事的舞蹈文化。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交融性客观体现了西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与文化特征。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5.
平城时代是北魏最辉煌的时期,为了应对外部政权争霸与内部民族矛盾,北魏在这一时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构建“大一统”王朝。在疆域上统一北方,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推动了各民族民众密切交往;构建民族认同,推行宽松的民族政策,招揽汉族士人;在文化上学习中原儒家文化,并利用宗教团结各族民众。以上举措及其提出的“天下一家”“天下民一”的思想成为当今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而其体现出的兼容并包的态度、重视文化建设的精神,则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6.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千多年历史进程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凝练、升华,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是体现文明历程的典型本土文化资源,在现实中依托于话语、符号、场所等载体,集中展现一个民族共同的过往经历,传递出独属于本民族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作为一种软性工具,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价值指向,筛选现代性素材,凝聚个体认同,塑造共同情感。深刻认识集体记忆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价值,有利于实现“两个结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凝聚力,筑牢现代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107.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维的,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也影响着其思想文化、生活方式;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不管你承认与否,愿不愿意,全球化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就中华民族凝聚力而论,全球化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相似文献   
10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铸造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长河中,也凝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因而能够展现和存养于具体的红色符号中。红色符号是一种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象征载体,其呈现的话语与空间、蕴含的记忆与情感、外化的仪式与生活,是红色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展开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符号路径,需要依托红色符号的形式与内容,运用红色符号的认同机制,利用红色符号的实践形态去推进。  相似文献   
109.
明清时期,随着国家权力向西南地区的延伸,泗城土司的国家认同逐渐加强。其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构建华夏英雄祖先的身份认同,积极贡赋、服从征调的政治认同以及主动研习儒学的文化认同。泗城土司高度的国家认同体现了其自觉的“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这有利于西南边疆的政治稳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客观上推动了泗城地区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巩固疫情防控的主体地位、奠定认同基础、提供集体依托等。疫情之下挑战重重,要明晰疫情应对中的制度优势,坚持从党的统一领导、全民参与、舆论引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疫情防控中的“巍峨长城”,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