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7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343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829篇
人才学   94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677篇
理论方法论   129篇
综合类   1522篇
社会学   290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539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287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远古以来,丰富的档案史料,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文化传统。周王朝的天府,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唐朝的甲库,宋代的龙图阁,明朝的皇史,清朝的方略馆无一不是余留着淡淡的墨香,折射出华夏文化的盛世光芒。我们的档案室亦是如此。且听我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42.
43.
交通运输是推动区域时空格局演变的核心因素。1949年后,交通运输的发展不断推动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与外部社会的互联互通,时空压缩效应日益显现。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符号象征、社会整合和民族自信,为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快西部民族地区交通建设的步伐,处理好与交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生态、文化问题,依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借此构建一种建设性的民族主义,进而将其转化为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建设,从硬性的物理铺设和软性的文化构建两个方面共同创造出一个更为连续的国家空间,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4.
《北京纪事》2014,(6):34-34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铮铮的铁骨、一块浊世的明矾、一滴伤感的眼泪。倾情演绎屈原“这一个”伟岸的独行者,使其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走进当下人们的心灵世界,是一个绚丽的梦想,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相似文献   
45.
高层言论     
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相似文献   
46.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1959年至1961年,正值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时期,内蒙古的牧民群众奉献爱与担当,抚养“国家的孩子”,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神。  相似文献   
47.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相似文献   
48.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49.
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话语体系中,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涉及民族工作的诸多文献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着复杂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两种民族主义仍暗流涌动,且表现形式日趋复杂,但由于种种原因,两种民族主义的形式和逻辑没有获得与时俱进的权威性解读。鉴于反对"三股势力"工作的艰巨性,以及在网络社会崛起背景下两种民族主义隐蔽便捷的延伸性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新时期的两种民族主义作出更为清晰的科学阐释与政策界定。  相似文献   
50.
论语数字     
“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胡锦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