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6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343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831篇
人才学   94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682篇
理论方法论   129篇
综合类   1575篇
社会学   290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539篇
  2022年   394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8 毫秒
81.
百年来,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并积累了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总结了党领导百年民族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时代方位、科学内涵和路径选择,既能以史为鉴、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格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新胜利,也能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2.
羌人自青铜时代开始广泛活跃于我国西北地区,与华夏、西南等族群长期互动与交融,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羌人在主动或被动的迁徙过程中逐渐融入周边族群,成为今日汉、藏等多个民族的祖源之一。除战争因素外,气候环境和族群自觉等因素可能是羌人迁徙的根本内在动力。对羌人等古代族群迁徙和交融史的研究,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83.
为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研究基本情况,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以CSSCI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研究性论文为数据来源,对2017-2021年发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研究热点、演进与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有关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未来一个时期仍可能是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的形成过程以及实践路径、作用意义等方面最为显著;开始呈现研究角度多元化、研究方式多样化等特征;国家认同、民族院校、学校教育、河西走廊将可能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4.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中,各民族哲学思想文化交互涵合,形成表象上多元诠释、内质上融通同构的哲学思想文化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贵州世居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共性特征印证了以上逻辑理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贵州世居民族在想象与实践中体悟,不断勾勒出认知客观世界,认知祖先历史,认知社会存在以及认知主观自我等思想脉络,其内容触及了从宇宙万物到族群人伦,从生命本体到社会载体的通俗哲学性认知。特别是其中天地起源观念、自然崇拜观念、祖先崇拜观念、社会规范观念、精神价值观念、民族互助观念等哲学思想文化,其内含的生命逻辑、关系逻辑、存在逻辑、伦理逻辑、审美逻辑与共生逻辑,照应的是中华民族哲学认知的融通同构体系,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彝族文学具有显著的民族志属性、道德教育功能与共同体特性。第一,它是构建文化记忆基础的凝聚性结构,作为彝族历史记忆和知识图谱的载体和表征;第二,它是彝族文化主体传承和传播其道德精神的特殊文本,发挥着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的重要德育功能;第三,它是共同体关联的交融记忆场,由内而外、从抽象到具体,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了彝族主动而深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关注这类民族文学中的主位认知与自觉表达,不断拓展和深化关于它们的研究,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富的经验支撑和更强力的文化支柱。  相似文献   
86.
<正>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以下简称“四进”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一项重要载体和举措,是引导宗教界和信教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湖北省基督教坚持凝聚、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8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魂。西藏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西藏高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机制不健全、教育内容空洞单一、缺乏有效教育载体等短板。解决的路径为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完善三全育人机制、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努力搭建互联网载体平台,书写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璀璨篇章。  相似文献   
88.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就蕴藏了大量关于这个问题的思想观点,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积淀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怎样理解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内涵呢?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同志仅仅把它界定为“变革日新”的精神。这种观点虽然正确,但是失之简单。创新不仅是结果,而且是过程,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必须从创新全过程(包括结果的取得)来进行考察。据笔者思考,所谓创新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创新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是一种多因素复合整体…  相似文献   
89.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结合古今历史事实尤其是当代老舍、陈祖芬等文学作家及其作品,论述了屈原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密切关系,说明屈原在继承刚健自强这一源于孔子的核心民族精神的同时,又着重在爱国与重德这两个层面上的有所补充和发展。因此,屈原及其作品,不仅对中国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而且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
江泽民同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继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给予了深刻透辟的论述,并科学地借鉴和运用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说明和解决现实实践问题。认真学习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评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正气,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