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163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124篇
人才学   3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62篇
理论方法论   116篇
综合类   988篇
社会学   279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80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崭新命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界和领域,有其深刻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的相侔性、相通性、相融性使两者能够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实现两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理论和实践上检验了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对于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境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世界新难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2.
传统的中华世界观不仅认为中国在地理上处于中心地位,而且认为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最高等级的、普世性的文明。然而,随着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列强间对抗的屡屡受挫,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而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最终使得国人对于西方文明的认识、对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关系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颠覆性的转变。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段里,中华文明在国人心目中从中心迁于边沿,成为了居于世界一隅的地方性文明,这一转变过程既是痛苦的,又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73.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的中国菜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是翻译的重要使命。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菜名的文化性及将其传译到西方文化的后殖民意义,提出异化翻译是翻译中国菜名的最重要原则,此翻译策略能有效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对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提倡的“礼治”、“德治”、“人治”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此后,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们的推动之下,儒家法律思想全面贯注到了古代立法与司法领域。这个过程便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它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决狱是其开端,以经注律是其深入,以经立法是其完成。《唐律疏议》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的终结。  相似文献   
75.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媒化为核心特征的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产传播的崭新篇章。人文互创是“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本质要义,以文载道、以网传道、以人弘道是人文互创的价值旨归。推动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要坚持宏微互促思路,有机整合“互联网+”和“文化+”的具体形态。提升“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人文互通效能,要以网络的主客联通对接文化融通和人心畅通,以文化的中外融通指引网络互通和人心畅通,以人心的内外畅通验证网络互通和文化融通。  相似文献   
76.
吴作兴 《老友》2013,(3):19-19
从年轻时一直到现在退休,我都喜欢读近体诗、背近体诗、写近体诗。我与近体诗的"恋爱"经历,还得从40多年前说起。1968年8月,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惜别母校,"面向农村"。17岁的我,当"红卫兵"胡闹了两年后,开始醒悟,我意识到眼前这场摧残文化的"大革命"是很不正常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将来一定会受到社会的重视。于是,我决定一边种田,一边坚持文化学习。我学什么呢?在那个文  相似文献   
77.
学校作为中华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增进各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和实现中华文化自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中华文化根植于多民族文化共生,是各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创新的结晶。这一从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到共生性的中华文化,并最终指向共同性的中华文化认同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层次,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学生由中华文化认知内化为中华文化认同,最终外化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塑造行为自觉。因此,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应贯穿于学校中华文化教育的始终,包括开展共生性文化认知教育,增进文化自觉;深化交融性文化情感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强化规范性文化实践教育,实现文化自为。  相似文献   
7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多年历史发展所沉淀下来的瑰宝,对所有中国人特别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目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79.
卢征良 《兰州学刊》2009,(10):207-211
近代中国水泥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先后成立了中华水泥厂联合会和中华水泥工业联合会。在当时的情况下,水泥同业组织成为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促进了双方的信息互动,为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0.
晚清时期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向中华近代廉洁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一批封建廉吏极力倡导清廉俭朴勘政之风气,忠实践履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基本要求,并开始把它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联系起来,赋予了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为实现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向中华近代廉洁文化的转型搭建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