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32.
一次,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在轮船上遇见一个钱庄商人问他的姓名。丰子恺答:“姓丰。”钱庄商人纳闷地问:“什么风?”丰子恺解释道:“咸丰皇帝的‘丰’。”  相似文献   
33.
对于作家、漫画家丰子恺的散文和漫画创作,历来不少学者撰文阐释其中的佛家思想,当然亦有学者分析儒家思想对他散文创作的影响,但却较少论及儒家思想对其漫画创作的影响.本文认为丰子恺的散文和漫画创作都应该是他人生哲学的反映,漫画亦同样反映了他的儒家思想.明乎此,本文将就其漫画创作出发,着重探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34.
《绘画与文学》是丰子恺唯一一部理论专著,他从文学中的远近法、文学的写生、绘画与文学、中国画与远近法等方面全面探讨了绘画与文学的关系,这本书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诗画的贯通,更主要的是集中了丰子恺对中西画法的研究与创新,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丰子恺的诗画比较观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子恺漫画"的民族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特色以及中国画的创作与鉴赏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35.
秦牧和丰子恺的同题散文<秋>的写作方法差异很大.秦牧的是以"自然之秋"为主,引伸到对人生的感悟,丰子恺的是以"人生之秋"为主,将"自然之秋"的描写作为陪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家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有很大的差异,虽然他们作品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不同,却各有各的美丽,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作家,若想有所成就,应该学会扬长避短,在适合于自己"耕耘"的"一方园地"里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36.
由于弘一大师的关系,许多论者在讲到《护生画集》的时候,大都以为这是丰子恺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个例证。这样的认识其实并不全面。至少,在抗战时期,丰子恺对《护生画集》创作主旨所作的解释,主要地,是在儒家“同情说”的思想体系内进行的。  相似文献   
37.
从艺术传播的视角探讨艺术传播者的占位策略,分析其文化场的入场资格、身份转型、角色拓展与地位确立,也许可以为解读丰子恺的艺术成才和发展轨迹提供某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8.
近代以降,中国佛学由出世向入世转向,对丰子恺的精神生活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无常之恸的深刻体悟与慧解,是丰子恺皈依佛教最直接的心理动因。如果说丰子恺隐晦地认为"宗教是对人的终极关怀",那么,毋宁说他是由"终极关怀"而走向宗教的。丰子恺的生活方式是隐逸性的,其内心深处与世不谐的疏离感,也驱使他逃避世俗,亲近佛教。青年时期的人文环境以及师友间的交往,对其佛教心理起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弘一法师、夏丏尊、马一浮的影响尤甚。  相似文献   
39.
丰子恺于1898年(光绪24年)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出生。父亲叫丰镄,是个秀才,3年一次的乡试,他已经应了3次试,都没有中举。那时候,他已经有6个女儿,没有儿子,这更使他郁郁寡欢。丰子恺出世,给全家带来了欢乐。3年后,37岁的丰镄再次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居然考中了。本来,中了举人后,可再到北京会试,但丰镄遭逢母丧,不得上京,只得设塾授徒。自己的前途中止了,丰磺便寄希望于儿子。子恺6岁时,父亲便把他收在座下。  相似文献   
40.
闲读丰子恺     
温海宇 《社区》2014,(8):11-11
丰子恺的书我有两本:一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早期出版的《丰子恺散文选》;一本是《闲居》,也是散文集。时常在空闲时翻翻,觉得颇有些情趣。比起他的漫画来,我更偏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文理并茂,情意盎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