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7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46篇
民族学   99篇
人才学   4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34篇
理论方法论   256篇
综合类   3779篇
社会学   216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345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408篇
  2009年   416篇
  2008年   447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中国古代的自传文学,有一个由书籍自序式自传至诗文自传、由附属于正史子书到诗赋自传独立状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在魏晋时期得以完成。子书类自序式自传和自传诗充分体现这一点。前者自东汉起便以突出自我为中心,而至葛洪《自叙》标志着纯粹自传的成立。后者由场景诗演变而来,自魏至东晋逐步发展,从蔡琰、嵇康至陶渊明,终于发展为成熟的自传诗。自传性是陶渊明诗、文的本质特征,他的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自传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912.
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史季温《山谷别集诗注》延续了宋人注宋诗的优良传统,在引典、释意、诗学研究、校勘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二史注总结了黄庭坚诗的重要用典技巧,包括典故的活用、反用、借用、兼用、摘要以及句式的模仿等。二史注特别重视运用"以史证诗"的方法解释黄庭坚诗,利用各种宋代史料,考证了黄诗的创作背景,总结了题旨,并重点解释了与时事相关的诗句。二史注还常常以"心解"的方法揣摩黄庭坚的创作心理,阐发言外之意。在此基础上,史容高度评价了《山谷外集》的成就与价值,认为其风格高古,不容弃去,并总结了黄庭坚诗有为而作的命意特点。此外,史容注还对任渊《内集注》有所补正,并从事了校勘工作。  相似文献   
913.
天隐圆至是元代著名的"诗禅三隐"之一,他不仅以遗民身份遁迹佛门,而且一生远权要,避名誉,以道味自尚,是"三隐"中最当得起"隐"之名者。圆至所著《牧潜集》,元明凡经三刻,是元代诗僧重要的别集。圆至虽不乏儒者忧生嗟世之想,但在禅心的作用下,却少了一般文士的哀戚、悲鸣。他的诗歌多写行旅胜迹、山川景物和酬答赠别,较少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婉可味。  相似文献   
914.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5.
刘勰提出"诗为乐心"说,含义有以下几端:从创作来看,先有诗,后有乐;从风格来看,诗之雅郑决定着乐之雅郑;从欣赏来看,要欣赏乐,须先理解诗;从功能来看,乐以动耳,诗以感心,二者共成移风易俗之功;从文体来看,决定乐府这一文学体裁的艺术特质的是诗而不是乐。  相似文献   
916.
晓枫  维宁 《源流》2012,(7):75
以燕岩奇洞和世外桃源风光闻名遐迩的怀集县桥头镇,不但风光秀美,更有吟诗作联、南歌对唱以及演贵儿戏的传统,每条村都有能写会画的民间诗人、歌手和艺人,形成当地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民俗  相似文献   
917.
朱素芳 《社区》2012,(4):19-19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文化馆里上演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演奏用的乐器与众不同,二胡的底座是用奶粉缸子做的,柄则是一把扫帚,大提琴琴身分明是个婴儿浴盆……  相似文献   
918.
作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的成员之一,早期的苏轼诗注释者林子仁以诗人的眼光对苏诗的活用典故的创作方法作了全面分析,总结了苏诗的一些创作特征:苏轼用典有暗用、借用、合用、展用、化用等方法,在前人语意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富于变化.林子仁作为一位重要诗人,亦不忽视“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针对苏轼好发议论的特点,详细深入地考证、补充了苏诗所涉及的时事.此外,林子仁对赵次公、李厚等旧注中的错误也作了详尽的辨析.林子仁注在苏诗研究史与宋代诗歌注释史上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9.
清初的词坛是词学复兴的时期,名家众多,成就突出。安徽休宁词人赵吉士是当时词坛的名家,他的词题材广泛,用调丰富,风格清俊。尤其是对陈维崧的追随,显示了他独特的词学追求。  相似文献   
920.
徐志摩酷爱“墓庭的光景”.这类关涉着生命和死亡的“终极性意象”,显露出诗人灵魂深处发生的断裂.写诗的徐志摩,与读社会学的徐志摩,扦格柢牾,使他感受到一种走不出的巨大悖谬.苏珊·朗格睿智地指出艺术形式与人的生命形式之间的“同构”性,这与诗人生命“同构”,且由此可洞悉诗人灵魂隐秘的意象,对徐志摩来说,就是坟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